学区房是刚需吗姓林的雷较瘦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2/6205102.html

学区房是大中城市热门的话题,许多家长认为学区房很重要,因此不惜砸锅卖铁也要买学区房。

我前不久刚参与了深圳一个新楼盘的摇号游戏,也是学区房,保证金就要万。我没这个实力,是同学想摇,跟我借名额。他看好将来会升值,预计盈利万+,要分我1/10的利润。

我不贪也不缺这50万,但我可以成全他想赚钱的心。我事先就说不要,万一摇中,将来真的也有钱分给我,我就把这笔钱以“学区房”的名义捐给希望工程。最后没入选摇号,他还想摇别的新楼盘。

这种学区房已经完全脱离普通人的生活了,它就是一个投资属性的商品。反正接盘倒手,自负盈亏,有钱人的游戏而已,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普通学区房之所以热门,是因为和名校绑定。我亲戚前不久卖了一套深圳中学的学区房,万,均价差不多8万多。当年买的时候,我看到价格是,13年涨了13倍。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话确实有道理,是周总理说的,但放到现在只对了一半。以前说这话是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是激励大伙为了未来辛苦奋斗。这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不是指具体的事情。

有人说学区房是刚需。理由是,教育是刚需。

有没有问题?

肯定有。

刚需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全称是刚性需求,大概指必须得到满足的需求。需求,不仅是指需要,还要有条件能满足的需要。比如奢侈品,对有些人来说只是需要,不是需求,因为买不起。

教育是不是刚需?

要分情况,得先把教育定义清楚。如果是上学区房的名校的那种教育,肯定不是刚需。这么贵的学区房,深圳月工资中位数才,大多数人都只能需要。如果是九年义务教育,那就是刚需。所以这句话,属于偷换概念。

说白了,学区房是刚需的潜台词,是“学区房是优质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基础”。这个年代,谁都不想输,特别是在深圳这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城市,树欲静而风不止,竞争惨烈,能通过学区房占点先机,有条件的家庭都会尽量做到。拼命创造条件也没办法的,就只能望洋兴叹,认命了事。

但如同昨天所写的,名校之于教育,也就是提供了一部分的教育环境。而更大的教育环境,包括了家庭环境,家族环境,社区环境,乃至亲友社交环境。所以就算在学区房附带的名校读书,孩子也未必能成才,成才的概率也未必比普通学校高。

我们潮汕人家里孩子多,概率现象就比较清楚了。我爷爷奶奶这边,一共有内孙8个,外孙17个。其中读大学的,就4个,两个本科,两个专科,都在我家。别说邻居,就是整个小镇可能都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我爸妈在教育这块,肯定有独到的地方,超越了教育环境造成的影响。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爸妈确实是这么践行的,多年来就是咬紧牙根,借钱也好,学费从来都是按时交的。按道理穷人家庭的孩子不该长得白白净净,但我从小到大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手比许多女孩子都要白嫩柔软。在这块,我确实没有苦和穷过的。

我们家房子挺大的,但是房间少。大多数时间,都是打地铺,冬天也是,床给妹妹睡。我小姑出嫁以后,才有自己的房间,一直都和我弟孖铺。独立空间是很少的,不过小学弟弟妹妹也知道不要干扰我学习,就在一个大客厅里,让我一个人好好学习。

高中我住校,环境也不好。高一住8人间,就摆了4张铁架床,桌子和厕所都没有。半夜上厕所只能去后面的露天公厕,月黑风高,学校边上就是烈士陵园,还有老鼠,多吓人啊。灯都没有,就打着一个手电筒,战战兢兢。所以都是憋不住,才不得不半夜去上厕所。

我又很胆小,风吹草动都会大吃一惊。有次半夜,转角过来看到一道黄光,吓得不轻,定睛一看,才发现是个不认识的同学在挑灯夜读。那时有少数同学就是这么疯狂,但大部分没有,好些就是5点半天未亮就在教师宿舍楼底下借着灯光早读。

我从来没有这么拼命学习过,睡得早,9点半未关灯就睡觉,早上一般睡到6点半左右,洗漱完毕就去食堂吃早餐,再去上课。我觉得方法比苦读重要多了,那些苦读的同学,成绩好的也很少,就算好也没有比我好。

我们学校已经是市重点了,但条件和深圳的普通学校比,硬件师资都是远远不及。但是每年,我们都能输送几十个,几百个本科的高考生出去。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放眼各大一线城市,占鳌头的也基本是来自各个小地方的,当地人反倒逊色一些。这一种闯劲,养尊处优的人通常都比较缺乏。

像我亲戚的三个孩子,年龄和我差不多,在深圳出生长大,家有一栋农民房和几套房、商铺出租,干劲和综合素质都是不如我的。这就是上天的平衡。当然条件好的未必没干劲,但我观察到的多数是这样,继承家业的不如创业的父母能干。

所以承认学区房的优势,就也应该承认城市的优势。承认城市的优势,也就应该承认国家的优势。但是这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都不成立。资源和环境的优势,未必能转化为人的优势,有时可能还是负担。

还是那句话,人行,在哪都行;人不行,在哪都不行。这个基本规律,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转移。

所以学区房及其背后的名校,不是小孩子成才的决定性条件。它只是一个有利因素,但有利因素未必就一定带来好的结果,也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深圳有个学生,她女儿三年级,就读学区房名校。某次测验考95分,这个水平应该是比较不错的吧。但这已经是最后几名了,前面有几十个分。因为“成绩不好”,受到同学排挤,老师也不重视甚至有点不待见。老师有KPI(绩效指标),越是名校,KPI要求就越高。树欲静而不风不止,小朋友在学校过得很憋屈,说“深圳压力太大,以后要去小城市生活”。

名校,其实也是名利场,是把双刃剑。

有个数据,说清华北大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比例大概在30%。这反映出,我们当前追求的东西有很大的问题,是社会教育现象的一个缩影。

像我这种从小地方出来的,从低往高处爬,一路披荆斩棘,很多事情在过程中都锻炼到了。心理素质非常强大,跌倒了也不怕,很快就爬起来了。当我站到巅峰的时候,我有底气,不会心虚。

我上面提到的同学和我聊到,一个校友的创业项目。最近上市的完美日记,价值40亿美金,创始人身价几十亿,我不羡慕,也不觉得他们很厉害。因为我也是很厉害的人啊,我不必因为在身家和物质条件上比别人差,就自惭形秽。我也不觉得拥有很多财富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人生。这是我从读书时就开始修炼出来的心态。

我见过真正的巅峰,那种境界令我着迷。那是一位天才科学家,14岁上清华,在美国读了3个博士学位,一个人搞了多个专利。8年回国创业,搞到现在企业还是没啥名气,但做的事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做了很多独创性的研发,也是世界领先的。各个层级的领导人都不知道见过多少回了,但是非常平易近人,非常低调。

工作关系,我也见过很多企业主,高管,投资者,银行行长,高官。接触多了,其实也就是人。他们在那个位置,很大程度是由于机遇或者选择决定的,而不是本身是多强的人。就像马云先生,是时代和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赋予他获得巨大成功的机会,而不是他自己本身有多强。风口来了,猪都能飞起来。

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条件越是比人差,就越要自强。能看不起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我爸有句口头禅,都是有浪趴(潮汕话中的小jj)的,怕什么。潮汕人有首歌很流行,《爱拼才会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家长能不能买得起学区房,是天注定的。如果买不起,小朋友还有七分可以靠自己打拼去争取。所以学区房,不是刚需。我的读者里肯定有买得起学区房的,但是买了也不要大意,教育才刚开始。如果还没买,我建议不要因为焦虑而去买。

带着明确目标做事和抱着恐惧心理做事,是完全两码事。能量不同,结果也不同。如果就是平常心了,手头宽裕,怎么买都行。

对于更多经济条件普通甚至拮据的读者,我想自己已经表达得足够清晰了。我写的文章也是为大家服务的,好好领会其中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套死的学区房,永远代替不了活人的头脑。穷则变,变则通,条件不好就更要认真思考,做好长远的规划,不要跟风。

重视教育和过度教育、虚荣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真正重视教育,不仅需要投入时间精力,更需要尊重基本教育规律。至于其它的,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本末倒置了,只会弄巧成拙。

我就是大家的学区房,我会把自己百宝袋里的东西,都掏出来给大家。下图是我的两个书架,填满了一个,正在填第二个。

但前提是,你要相信自己能做好,相信自己的孩子也有无限的可能。

如果家长是理性的,情绪稳定的,深思熟虑的人,那么我相信,就算孩子在最差的学校读书,一样可以出人头地。

就让别人去折腾学区房吧,而我们好好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就够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qianmua.com/jmyh/10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