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何被它送上不归路警惕

37岁的伊莱恩准备做鼻窦炎手术,医生给他用了肌肉松弛剂进行气管插管,由于软腭挡住了呼吸道,导管怎么也插不进去。病人的呼吸肌已经松弛,如果导管插不进去,不能通气,就会缺氧而死。这时候一个护士提醒医生进行气管切开,就是直接切开喉咙通气。可医生们毫无反应,还在全神贯注地插管。这个护士想再次提醒,但考虑到自己只是一个护士,所以什么也没做。20分钟后终于通上气了,但伊莱恩已经极度缺氧昏迷,13天后去世了。

在这个事故中,是医生不想救命吗,当然不是,他们的注意力全在处理插管上,根本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护士呢?自己只是医生的助手,是医嘱的执行者,能质疑医生的权威吗?万一错了呢?

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权威”的影响力送上不归路。《影响力》写道: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01、被人类普遍接受的多层次权威体制能赋予社会巨大的优势

航海家麦哲伦完成了环球一周的壮举,从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改变了人们一直以来天圆地方的观念。当时正是哥伦布航海成功之后,很多人都想打着航海的招牌来骗取金钱,因此国王对一般的所谓航海家都持怀疑态度。

麦哲伦请了著名地理学家路易·帕雷伊洛和自己一块去劝说国王。帕雷伊洛给国王历数了麦哲伦环球航海的必要性与各种好处,让国王心悦诚服地支持了麦哲伦的航海计划。

正是因为相信权威的地理学家,国王才相信了麦哲伦,正是因为权威的作用,才促成了这一举世闻名的成就。

有权威的存在,资源生产、贸易、国防、扩张和社会控制的成熟社会结构才得以发展。公共行政学创始人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组织的形成、管治、支配均建构于某种特定的权威之上,适当的权威能够消除混乱、带来秩序;而没有权威的组织将无法实现其组织目标。

02、人们都无法正确预测自己或他人面对权威的影响力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从小,社会就教导我们:顺从权威是正确的,违抗权威是不对的。权威的影响力让我们成为不假思索的服从者,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很可怕的。看看下面这个真实的案例。

年9月1日,为抗议美国向它国运输军备,威尔逊等三人跑到一个海军兵站,躺到铁轨上面示威。他们在前几天已经向海军官员说明了自己的用意。驾驶火车的工作人员在不到米的地方就看到了抗议者,可他们根本没有减慢速度。另外两人发现不对头,及时爬出了铁轨,威尔逊却慢了一步,轧断了双腿。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威尔逊并未怪罪司乘人员,反而司乘班组对他提出了控诉,因为他们“接到命令,说不能停车。不轧断他的腿就没法执行命令”,因此承受了“羞辱、精神上的痛苦和压力”。

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受害者选择原谅,杀人者却振振有词。当事人威尔逊的一句话或许是最好的注解。“他们做的事情,跟我在越南当兵时候没什么不同。他们只是在服从一项命令罢了。他们也是牺牲品。”

多么可怕的权威影响力!权威的压力能够全然控制我们的行为,甚至丧失良心践踏生命。威尔逊和司乘人员都值得同情,而真正该谴责和改变的,是施加压力,让人盲目顺从的制度。

军用火车撞了威尔逊之后几分钟的情形

03、“权威”影响力背后深藏的诱惑和危险

《用药失误:成因和预防》写到一个“肛门耳痛”的奇怪病例。一患者右耳发炎,医生开了滴耳剂。但他并未把“右耳(rightear)这个词写完整,而是缩写成“Rear“。“Rear“有“后部、屁股”的意思。护士谨遵医嘱,把药水点入了患者的肛门。

外人看起来这就是一个笑话,耳朵痛却对肛门下药,实在不合情理,但患者和护士为什么都没有丝毫的怀疑呢?不得不承认,是“权威”把人变成了木头,变成了没有一丁点思考能力的机器。

《影响力》写到: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在患者和护士思想里,医生就是权威,处方就是命令,他说什么都是对的!

来自公认权威的信息在大多数时候能让我们做出适当行为,但它有时候也会成为作恶的工具。当我们的行为绕过思考这一环节,就很容易被人利用。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比较正面的销售策略,还是非常狡诈的坑蒙拐骗,无不是利用“权威”这一影响力。比如,有人在银行声称自己是工作人员,诱惑人们购买假保险;有人穿上白大褂摇身一变冒充医生,兜售高价保健品;有人用租来的豪车,就可以骗钱骗色。

这些人利用了权威影响力,却根本不是真正的权威,仅仅看起来像权威就足够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掉入“权威”影响力的坑。在我们的社会认知里,年纪大的是权威,资历老的是权威,官职高的是权威。这样单一的判断标准是非常可怕的。

请扮演过医生的演员打咖啡广告,效果非凡

04、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提出两个问题,摆脱权威地位的误导

《好人为什么会作恶》《对权威的服从》作者米尔格拉姆,做了大量权威影响力的实验,他发现:“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这句话确实让人细思极恐。

在米尔格拉姆的实验里,人们都无法正确预测自己或他人面对权威的影响力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每一次,人们都严重低估了权威的影响力。因此,《影响力》指出:为免受权威地位的误导,第一就是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

如何迅速判断什么时候该遵循权威,什么时候该独立思考呢?提出两个问题就可以!

①“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

这个问题可以收获两点信息:第一,相当于资格审查,你的证件呢?白大褂并不代表你有医师证。第二,资格与事情有关吗?你是明星不假,全国人民都知道,但这和你代言药品有什么关系呢?

曾经就有很多存款变保单的案例。比如,你去银行存款,有人向你兜售业务,你不能看他穿着银行的制服就认定是工作人员,你可以查看他的证件,或者向银行内人员求证。

他是工作人员不错,但他如果说的全是存款以外的事,比如买保险,这和事情有关系吗?你要警惕你本来是来干什么的?买保险,保险公司才是权威吧,不要跑偏了!

②“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

当我们面对的是真正的权威,而且是相关的专家,我们还要保持警惕吗?当然!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评估权威的可信度。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一战中被蒙古军所俘,敌军多次以皇帝为人质向明朝廷要这要那,甚至后来带着皇帝攻打明朝,明朝军队掣肘于皇帝权威,节节败退,导致北京城危在旦夕。此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大臣于谦站出来了。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拥立新皇帝朱祁钰。这一举打中了蒙古军的要害,原皇帝不但毫无用处,还成了烫手的山芋。明朝廷没了束缚,一鼓作气,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终于力挽狂澜击退敌军,此即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于谦的文韬武略自然不必多说,但在这次战役中,他做得最好的一点无疑是明辨权威,通俗说就是没有上权威影响力的当。“明天子在此,尔等速降!”这句话是权威的真正意思吗?只是敌人在利用权威罢了。“我大明已有新天子矣!”于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一招够狠!

力挽明朝危亡的书生——于谦

尊重而不迷信权威,追求而不独占真理。——周海中

权威是个好东西,它使我们可以省略很多精力和时间,给我们指出一条条获取信息的捷径。与此同时,权威的影响力又往往会误导我们的认知和行动,甚至被人恶意利用,成为坑蒙拐骗的工具。

如何让权威影响力正向流动,如何识别权威影响力的陷阱,我们可以在《影响力》等书籍中吸取知识,并在生活与工作中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对权威影响力的敏感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qianmua.com/jmtz/12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