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年4月30日,在柏林的一处地堡中,臭名昭著的希特勒举起手枪,饮弹自尽。在他的身旁,躺着他的新婚妻子——刚刚服下氰化物的爱娃·布劳恩。
就在两天前,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希特勒夫妇的殉情,实属大势已去、回天乏术的无奈之举。
然而,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关于希特勒夫妇的死后去向众说纷纭。甚至到了年,还有一位自称已经岁的老翁“投案自首”,宣称自己就是希特勒本尊,战后化名赫尔曼·琼瑟伯格在阿根廷藏匿至今。
今天,距离年4月30日已经过去了76年,但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阴谋论,时不时还会勾起盘桓在人们脑海里七十多年的问题:希特勒真的死了吗?希特勒究竟去哪儿了?
希特勒之死
由铁证到悬案
一般来说,历史学者会如此描绘希特勒之死:年4月29日,纳粹元首深知大势已去,匆匆在地堡中与情妇爱娃结婚。次日,口授政治遗嘱后,末路狂人让爱娃服下氰化物自尽,他则开枪洞穿了自己的头颅。
这段文字大多脱胎于牛津大学历史学者罗珀的《希特勒末日记》,他曾在年走访了地堡,得出了希特勒遗骸被焚毁的结论:“只留下一堆不可辨认的骸骨……也许和其他士兵的尸体混在一起,苏军在院内任意发掘,曾掘出不少这类尸体……这位现代文明的毁灭者,此时已经没有被人发现的危险了。”
各国的教科书基本沿袭罗珀的观点,但质疑的声音从未消失。年6月9日,朱可夫元帅曾经在一份声明提及:“我们还没有确定希特勒的尸体……他可能在最后一刻从柏林溜之大吉。”这勾起了斯大林的疑心病。
三个月之后,苏联在对英美的官方声明中写道:“有可靠的证据表明,4月30日黎明有一架小型飞机离开柏林飞向汉堡方向,据说有三名男子和一名女子登上飞机。
另外,一艘大型潜艇在英军到达以前离开汉堡,有神秘人物出现在艇上,其中有一名女子。”可以说,斯大林正是阴谋论的始作俑者,如此奇闻无论何时都有广阔的市场,连锁反应接踵而至。
年,希特勒私人驾驶员鲍尔被押回莫斯科。据他供述,地堡里自尽的只是两个无辜的替身,元首真身早已在此前秘密飞往西班牙。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埃德加·胡佛正在紧锣密鼓地为FBI特工布置任务,他们要搜集到足够的证据来确认希特勒死亡,才能让世界安心。
但事与愿违,胡佛源源不断地收集到目击了希特勒真身的证词,最后竟编纂成了长达多页的档案。只不过,这些证词大多荒诞不经。
一个目击者自称在曼哈顿与希特勒擦肩而过,并指出最危险的地方正是最安全地方,恶魔可能就生活在我们眼皮底下。
另一名马里兰市民声称,他曾于年与希特勒同桌共饮,那位德国佬似乎过了很久不见天日的生活。
希特勒逃亡阿根廷的流言也是在此时逐渐成型的。有线索称,在攻克柏林半个月后,希特勒乘坐潜艇抵达阿根廷,并在那里摆了一场庆功宴。
甚至有一封盖着德国邮戳的信件被递到胡佛的案头,信中写道,希特勒在前往阿根廷的潜艇里得知自己与爱娃的尸体被埋在地堡里的消息,情不自禁地狂笑起来。胡佛把它当作精神病人的恶作剧,一笑了之。
在美苏各自进行了一番看似徒劳无功的调查后,人们渐渐淡忘了希特勒的生死。横跨欧洲的铁幕很快落下,各国也无暇顾及已经失去东山再起资本的纳粹了。
再度掀起波澜的,是年苏联记者别西缅斯基在联邦德国出版的《阿道夫·希特勒之死》。
他披露,在欧洲胜利日之前,苏联红军已经在地堡的弹坑里找到了疑似希特勒夫妇的骸骨。根据被俘牙医分析,这两具尸体残骸确系希特勒与爱娃。
他在书中宣称,根据苏联尸检报告,希特勒并非死于枪伤,而是与爱娃相同,都死于氰化物中毒。
他还抖出一条惊天八卦:被苏联确认为希特勒真身的尸骸缺少左侧睾丸,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坊间流言遥相呼应。
又过了几年,英国法医学权威休·托马斯出版了《幽灵:关于柏林地堡中尸体的真相》。这位专家在接触了一些机密文件后断言,希特勒之死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总理府花园焚烧的尸体根本就是替身。
这两本书又一次引燃了大众的好奇心,希特勒的生与死在战争结束后三十年又成各大报纸的头条文章。
苏联解体后,文件逐步解密,DNA检测证实,苏联研究数十年的希特勒头骨实则属于一个年轻女人。
然而,猎奇的阀门已被打开,小说家抢先一步,取代了史学家与刑侦学家,希特勒之死已然上升为一个崭新的艺术母题。
偷渡南美
纳粹逃犯躲入天堂
小说家当然不甘心让希特勒横尸柏林,在他们笔下,希特勒逃往西藏,甚至南北极,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当然,这些杜撰的逃亡生涯都难以服众。
逐渐地,大家不约而同地为希特勒选择了一个极佳又不无可能的避世之地——南美洲。于是,希特勒流亡南美成了许多畅销书的素材。那么,为何南美是个可信又可靠的逃亡之处呢?
这恐怕要从南美各国与纳粹的渊源说起。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南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外人,但这是假象。虽然各国纷纷对德宣战,巴西甚至派出了远征军,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南美各国与德国纳粹一直关系暧昧。
由于缺乏劳动力与资金,南美各国一向欢迎欧洲移民。20世纪30年代,这里的德裔移民多达万,主要分布在巴西、阿根廷、智利、巴拉圭与玻利维亚,法西斯宣扬的强权与根植于中下层的民粹主义合流,渐渐渗透到南美的政治土壤。
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冲锋队头子罗姆就曾担任玻利维亚的军事顾问,并大肆号召德裔企业家为纳粹募捐。
希特勒掌权后,他们更是加紧向阿根廷输出纳粹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布宜诺斯艾利斯不仅有冲锋队与党卫队,还分布着多个纳粹党支部。
年,巴塔哥尼亚阴谋东窗事发。原来德国人一直在利用阿根廷的分离主义四处搜集情报,企图策动巴塔哥尼亚独立,成为纳粹的农业基地。小说家们最喜欢描绘希特勒在巴塔哥尼亚的隐居生活,看来并不是凭空杜撰。
阿根廷当局怒不可遏,随即宣布纳粹党为非法组织。他们转入地下,仍然能得到德裔商人的经济支持。
风向不久就有了转变,年政变后,掌控实权的陆军部长庇隆毫不讳言法西斯对自己的影响:“在都灵学的法西斯主义政治经济课程为我指点了迷津,法西斯意大利是第一个国家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在俄国社会主义和美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庇隆的经历并非个案,法西斯正是以这样的姿态活跃在南美政坛。
与阿根廷相比,巴西纳粹党的势头不遑多让。年,纳粹党建立了巴西支部,一年之后党员就已过万,渗透到多个德裔组织中。
纳粹党在巴西政坛还有一个势力庞大的同路人——整体党,他们效仿欧洲的法西斯政党,穿上绿色衬衫,用纳粹标准姿势敬礼,大喊“Anaue”(来自图皮人的土语,意为“你是我的兄弟”,因成为整体党口号而染上政治色彩)。
年,整体党激进分子夜袭总统官邸,南美政坛哗然,纳粹党在巴西也被迫转入地下。然而,在政府触不可及的德国庄园里,纳粹党徒依旧逍遥法外。
第三帝国崩溃在即,许多纳粹党徒自然想到了曾被希特勒视为“未来之地”的南美。至年,庇隆至少为四万纳粹党徒提供了避难所,其中人是纽伦堡法庭要求引渡的战犯,包括著名的“犹太屠夫”艾希曼与“死亡天使”门格勒等人。
据说,庇隆通过大使馆至少向德国兜售了一万本护照,当然这一说法日后被阿根廷内政部长矢口否认。
还有一种捕风捉影的传闻称,乞求庇护的纳粹头目献上巨额纳粹党产,这笔钱自然也是下落不明。
不过,可以证实的是,庇隆对纳粹科学家与工程师青睐有加,至少四百名专家投身阿根廷军工项目之中。许多纳粹分子混居在德国人社区,改名换姓后以顾问身份出没于各大企业,军事法庭对此无可奈何。
十年之后,庇隆因政变下台,邻国巴拉圭却迎来了亲纳粹的德裔独裁者斯特罗斯纳,纳粹党徒趋之若鹜,巴拉圭又成了藏污纳垢之地。
也有许多戴罪之人辗转到其他国家,如避居巴西的集中营杀手瓦格纳、曾出任智利独裁者皮诺切特顾问的党卫军头目劳夫、流亡玻利维亚的“里昂屠夫”克劳斯·巴比,以及喋血乌拉圭街头的赫伯特·库苦斯。
无论这些人下场如何,都曾在南美度过了数十年的逍遥时光,足见这里对纳粹分子的宽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希特勒“出逃”南美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希特勒去哪儿了
小说家的狂欢
最早流传的希特勒流亡之地就是阿根廷,这个南美强国也因此成了小说家的最爱。
许多人都勾勒过这样的逃亡路线:在柏林城破之时,马丁·鲍曼搬出设计已久的出逃计划,用两个容貌相近的替身将希特勒与爱娃(一些版本还带上了爱犬布朗迪)偷梁换柱。
然后,希特勒与爱娃从秘密通道撤往独裁者佛朗哥之下的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军港雷乌斯是他们在欧洲的最后一站,他们从这里换乘U艇向西南潜行。
在西班牙治下的加那利岛补充给养后,抵达阿根廷东部港口马德普拉塔。自此,在庇隆军队的护送下,躲进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圣拉蒙庄园,靠着鲍曼早已埋藏下的金银细软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
相同题材的阴谋论著作不胜枚举,最出彩的当属英国记者西蒙·顿斯坦与杰拉德·威廉姆斯合著的《灰狼:希特勒的逃亡之路》。他们声称掌握了难得一见的资料,将狂人的逃脱归功于马丁·鲍曼的精心谋划。
鲍曼在战后遭到纽伦堡法庭通缉,但他长期隐匿在南美不为人知的角落,也是众多希特勒逃亡传说的关键人物。
两人披露了诸多前人语焉不详的细节:希特勒与爱娃在阿根廷的第一年住在圣拉蒙庄园,他们与仍藏匿在欧洲的马丁·鲍曼保持联系,并在靠近智利边境的伊纳尔科拥有一所更隐秘的住所。
两位作者还不知从哪为希特勒安插了一个女儿厄休拉。据说她出生在年,一直被爱娃寄养在巴伐利亚,年9月与父母会合时,惊喜地发现爱娃再度有了身孕。
当然,希特勒在这里不缺乏追随者。那些旧日党卫军与盖世太保的亲信,与他隐匿于同一片山谷,每周仅有一队卡车送来日常所需的物资。
阿根廷总统庇隆则是仅有的访客,他偶尔会来拜访这些昔日的纳粹高官。他们不忘在山谷建起图书馆,摆满了《我的奋斗》和其它宣扬纳粹的书籍。
爱娃诞下幼女后,就搬到了更幽静的伊纳尔科,但希特勒放不下城市生活。他常常会前往旅游城市圣卡洛斯·德巴里洛切,那里的幕后掌权者是前党卫军上尉埃里希·普里布克。无论山谷里的希特勒之城听起来多么离奇,此处的普里布克却是有据可循的人物。
此君年以八旬高龄被引渡回国受审,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两位作者似乎希望借这桩真实案件为他们的故事增添几分可信度,但总给人欲盖弥彰的感觉。
他们沿袭前辈小说家的结论,希特勒死于年2月13日,他的血脉由爱娃的两个女儿留存于世。
排在阿根廷之后的热门国家是巴拉圭。年,庇隆被军事政变赶下台,后流亡巴拉圭,原本在他羽翼之下的纳粹分子纷纷另谋生路,巴拉圭成了他们理想的避难所。这个国度地处偏远,在国际上更为不起眼。
况且,此时巴拉圭在亲纳粹的斯特罗斯纳将军掌控之下。他的父亲是德国巴伐利亚啤酒厂的会计,移民巴拉圭后成就一番事业。
这位将军年方才政变上台,但此后八次连任,最终当上了终身制的总统,被称为南美独裁的标本式人物。
小说家们利用这一背景大做文章,把昔日元首也写进了纳粹避居巴拉圭的洪流之中。
根据阿根廷作家阿贝尔·巴斯蒂的叙述,希特勒在阿根廷过了十年平静生活后,随其他纳粹分子一起流落到巴拉圭,在那里安度晚年,直至年2月3日离世。
他被葬在首都亚松森的一处地堡,四十多位亲信向他致以最后的告别,两年后又将地堡入口彻底封死。
当然,除了小说家之言外,希特勒现身巴拉圭的情节还得到德国外交官的证实。
据曾在至年任职德国驻巴拉圭使馆的赫尔穆特·詹兹透露,他每年都要拜访流亡的纳粹高层,为他们送去一笔“战争抚恤金”以救济日常生活。
这些老人常常提起,希特勒与爱娃会在每年一度的秘密聚会上露面,人们甚至还会在席间高举右臂大喊“HeilHitler”。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人将希特勒与巴西扯上关系。但20世纪80年代,诸多流言甚嚣尘上,还为纳粹元首安了一位黑人女友——库汀娜。
犹太女作家西莫妮·迪亚斯撰有《希特勒在巴西:他的生与死》一书,她向媒体公开了研究成果:希特勒从一个供职于梵蒂冈教廷的朋友处得到昔日耶稣会传教士的藏宝图,于是隐居在当年巴西传教区的一座小镇上,化名莱比锡(音乐偶像巴赫的家乡)。
小镇的人们称其为“德国老人”,并未怀疑他的来历。他晚年还焕发了第二春,与黑人美女作伴,直至年以95岁高龄离世。
从阿根廷到巴拉圭再到巴西,总有人相信希特勒一次次逃出生天。从73岁到82岁到95岁甚至岁,也总有人希冀纳粹元首寿命绵长。
战后七十年,希特勒的生与死仍是炒作的噱头,不禁让人想起《希特勒回来了》里面的警世之语:“你摆脱不了我,因为我是你心里的一部分,我来自你们所有人。”
编辑说明
校对/欧皇喵
封面/小泽老师
排版/莉莉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