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我心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诗词写我心

你们奔波千里万里,

逆行走向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你们挥别亲友家人,

勇敢站在搏击病魔的最前沿,

你们废寝忘食奋战,

努力抢回一条条宝贵的生命,

白衣化作了铠甲,

勇气铸就了披风,

责任磨砺出长剑,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

难以表达国人心中的感激敬佩。

但那些流传千百年的诗词,

已经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我们很容易被诗词打动,因为没有一种文体,可以把人类幽微的情感表达得如此简练精致,能够把那些复杂的情绪描述得这般贴切动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告别时的豁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豪迈洒脱的抗争;“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苦难中的博大崇高……没有一词自我标榜,但诗人的伟大形象已在字里行间闪现。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寂寥的情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依依不舍牵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生死相隔的悲凉……没有一句把“爱”字直白挂在嘴边,却又分明是最动人心弦的深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虽然沧海桑田,人事变迁,却依旧豪迈、达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唱出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展现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虽然胸中堆积壮志难酬的郁闷与焦虑,却并无怨怼、愤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经历过风雨也经历过骄阳,终而乐观、旷达、洒脱。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希望你们从古典诗歌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让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传承不息。

语文老师/林宁

何国锋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里的瑰宝。唐诗与宋词,交相辉映,不同的诗词,有其与众不同的意境与令人感同身受的深厚情感。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至全球多个国家,为了战胜疫情,全人类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在我读诗的过程中,一首刘禹锡的《秋词》甚是让人耳目一新,也格外能表达疫情之下我们的复杂情感。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刘禹锡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全诗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自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爆发以来,已有3个来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大家基本上都待在家中,以避免病毒传播。我想,许多人一定会绞尽脑汁地思考在家的时间可以做些什么。其中也会有很多人在不停地抱怨,心境甚是焦躁不安。可以看出,这些人眼光不够宽广,过于将自己压抑在消极的情绪之中,眼中看到的只是事物消极与黑暗的一面,自然他们的心情也会随之逐渐愤懑。而刘禹锡的这首《秋词》就应该送给这类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将疫情比作秋日呢?疫情看似在肆虐我们本平静的生活,我们心情不免会有迷茫,但是在家的日子里,我们可以敞开胸怀,去看部电影,去做一顿晚餐,去陪陪家人,我们可以做许许多多我们平常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逐渐丰富,情绪也逐渐高涨,这又何尝不是件令人兴奋的事呢?

这首《秋词》确确实实带给了我一些看待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独特思考。我也希望大家可以理解这种洒脱与乐观的精神,一反常规,用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也许就是另一番风景。

徐嘉兴

在文学的海洋中,在诗词的世界里,描写花的诗句不计其数。众所周知,花的品种是不同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是借梨花的凋零满地表达作者空旷寂寞的心境,“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是借桃花的荡然无存表达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表现的是夏日荷花的亭亭玉立、绽蕾盛开,而“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则赞叹的是秋天菊花的茂盛环绕、别具一格;“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将作者悲凉的心情间接抒发出来。

当然,“花”在诗词中的意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中的“花”是用来指“梅”,而“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中的“花”是用来写“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常用来比喻奉献精神,“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常用来象征珍惜时光;“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在以花比人描写爱情,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在以花衬人描写伤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的兴致给我们带来一幅春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的欣喜给我们带来一句哲理;“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离家思绪流露而出。不过,在众多的“花”中,我还是最喜欢梅花。

王安石写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林逋写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这是刘著所创作的唯一词作,是一首寄给情人的词。全词感情真挚,迂回曲折,流转自然,营造了一个慨叹韶光易逝、人生易老,身处他乡,缺少知音,对故土拥有无限依恋与思念的主人公形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的一首词,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表明了梅花的高洁情操,体现出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此外,还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等名篇佳作。诗人词人在写梅花时,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并借花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咏梅的诗词从不类似,却互相联系,各有千秋。而今天,我想讲的还是毛泽东主席写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主席在这首词的序中写到:“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那么,这首词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我们重点看一看背景。这首词写于年,12月,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年6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苏共代表团和中共代表团发生激烈争论。会后,苏联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华经济封锁。苏联的严重措施,实际上断绝了我国从国外获取先进技术设备的正常渠道。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建国以来的三年困难时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在严重困难面前,毛泽东同志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大无畏的气概,顶住了大国沙文主义的压力。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赢得了普遍的赞誉。毛泽东这首词,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气概。

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做准备。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不甚满意词中表现出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情调,因而“反其意而行之”,写了这首词。

也就是说,毛泽东并不太认可陆游的这首词。但其实,这两首词都写得各具情态,可谓是千古名作。只不过,唯一的不同,就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工具,所以通常诗词是最能反映一位诗人的心境,一个时代的背景的考证工具。

我们都知道,陆游是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外来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梅花在断桥开放,无人欣赏,所以是寂寞无主。比喻自己抗战报国的心情,没有有力的人赞赏,所以感到寂寞而无主。已经到了黄昏独自愁苦,更碰上风吹雨打。他的抗战爱国精神已到了晚年,再遇到打击。梅花无意与百花争夺春光,任凭百花的妒忌。比喻自己并不想争夺权位,任凭众官的妒忌。梅花即使被风吹雨打,零落成泥或被车轮碾成尘,只有香照旧。比喻自己即使受到打击,但是抗战爱国精神却还是照旧。

作为读者,我们很难对这两首词的对错进行评判。因为诗词本无对错,它只是一种开放的文学形式。但毛泽东非要“反其意而用之”,这其中想必也有他的道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赏析这首词,我们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两句是对偶格。“送春”与“迎春”相对。在一送一迎里,含有深刻的思想,这是婉曲格。春光是明媚的,“送春归”,这美好的春光归去,不正含有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陷入困难吗?又来了“迎春”,不又在迎接美好的春光到来吗?在作者看来,春光归去以后,虽有困难,在困难中已经看到转机,已在准备迎春了。但这个迎春,是要经历一个艰苦的时期,是在飞雪中迎春的。这个飞雪,不是一般的飞雪,是极严寒的飞雪。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个严寒达到悬崖百丈冰的程度,说明艰苦到极点。作者看到悬崖百丈冰的一面,对严寒有了正确的认识,但作者不光看到严寒的一面,不光看到艰苦困难的一面,还看到“犹有花枝俏”的一面,看到还有俏丽的梅花在开放,梅花的开放是来报春,说春天来了。这样两方面都看到,既看到艰苦困难的一面,又看到梅花来报春的一面,就能战胜艰苦困难,迎接胜利。在这里,既写出作者在极度艰苦困难中看到美好春天的到来,也引导人民去战胜困难,迎接胜利。这也教导人民怎样去辩证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悬崖百丈冰”,也要看到“犹有花枝俏”,这才能战胜困难,迎接胜利。

下片:“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两句既是写梅花,也是写革命者。梅花的冲寒开放,显得俏丽,它不是为了与百花争艳,争夺春光,只是来报春,说春光快来了,使人们有战胜严寒的勇气,这正如革命者只给人们指示革命胜利的到来,领导人民去克服困难,别无个人的打算。从这里指出梅花品格之高,指出革命者的崇高品格。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烂漫”,指光彩焕发,景色绚烂。到了百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笑,并不同百花争艳。这里不光指梅花,也指革命者。革命者到了革命胜利后,看到人民的奋发有力,极为欢欣,所以用一个“笑”字,他并不想占有胜利果实,写出革命者的崇高品格。这里写梅花,不用“它”而用“她”,是把梅花拟人化,即含有把梅花比美人、比革命者的意味,在这里,也是写出革命者的崇高品格。

再从“反其意而用之”来看,作者写梅花品格之高,陆游也写梅花品格之高,即使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还照旧香的,也写梅花品格之高。那又怎么“反其意”呢?陆游是从“香”来说,“只有香如故”来写梅花品格之高,以梅花自比,自己即使被委曲求和的当权派排挤打击,他的抗战爱国的精神到死不变。作者这首词,从“报春”着眼,“只把春来报”。而时代是“山花烂漫时”,与陆游的南宋趋向没落时,却是完全不同。这也说明两首词的主体不同,所以用意也全不同了。

其实用意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陆游写的《卜算子·咏梅》,是为了借梅花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不畏排挤,抗战爱国,品格高尚。而毛主席写的《卜算子·咏梅》,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从整体上来说,此词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绘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风格。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诗词中比、兴手法用得最好的一首。作者将梅花的自然美与人的德善美有机地融为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词中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对仗、顶针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写出了梅花富于挑战性的个性和谦逊无私的高风亮节,较完美地实现了托物言志的目的。

事实上,我认为毛主席是一位豪放派的诗人,他写的诗和词总是充满了霸气。这源于他无比的坚定和信心。他还是一位乐观主义者,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无不透露在他的作品中。哪怕是困难,也磨灭不了他的意志和精神。而梅花,恰好又是用来赞美坚韧不拔、不畏困难的人的。这不正好符合毛主席的性格吗?因此,一首伟大的词从此而生。

在毛主席的其他诗词中,我们也可以读出这种情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难、只等闲,如此轻描淡写,却能生动地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却能让读者读懂他的内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现在,这句话常用来激励自己。但在当时,可以看出红军是多么英勇无敌。尽管形势险恶,但红军还是取得了胜利。这当然离不开毛主席的指挥。因为他的精神,是可以激发他人的斗志的。我想,这也是他总是如此乐观的原因吧。“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种“过分的”自信,是因为“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而当“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时,可以想象毛主席的无比兴奋,和他矢志不渝的战斗精神。“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不是没理由的自信,一句“俱往矣”,足以看出毛主席的斗志昂扬。虽然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影响极大,但如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既能建功立业,又有文治,所以说是更胜一筹的。“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让读者感到意外的是,“战地”的“黄花”还“分外香”。这可以看出毛主席对革命事业的热情。“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是十分清奇的想象力,含有自强不息之意,又写出当今的宏伟建设变化之大,也是与前文的“起宏图”相呼应。“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种英姿飒爽,革命的志向,不正是对革命精神的赞美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确,毛主席就是靠着一点点的摸索,不断克服困难,“有志者事竟成”,建立了新中国,勉励人民积极向上。“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我们总能看到更好的风景,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就跟革命战争的胜利结合起来了,作者对革命的极力赞美,正表现作者的革命精神。但此句的上一句却是“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如此艰险的条件下,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精神。这种精神,少说可以带给人前进的动力,往大了说,甚至可能在某一时刻救了自己的命。“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毛主席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在黄鹤楼,毛主席看到的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这是多么雄伟的大局观,体现了诗人的胸襟广大,忧深思远。“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不到抗日前线,不是好汉,这句话强烈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事实也是如此,屈指一算已经走了两万五千里路了。这跟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逃跑和走投降路线,是多么强烈的对照啊!由此看出,毛泽东的决心与野心。“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主席不也正是这样积极的态度吗?“一唱雄鸡天下白”,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有了出头的机会,毛主席借“天下白”来指全国解放,得到光明。这也正是毛主席不断奋斗的目的。当然,作为学生,我们更不会忘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句诗是多么真实的写照!

所以说,毛主席的诗词总是充满正能量的。他总是能激发我们的斗志,让我们正视困难,而不是畏惧困难。为何我要在此时选择这首词呢?因为它和我们所处的现实有太多相似之处。

在本首词的词牌名中,“咏梅”直接点出了歌颂对象。而“咏梅”的原因又是为了赞美它的无私奉献,从而体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的环境。而对我们现在的背景来说,这个“梅”指的就是那些在一线艰苦奋斗的医护人员们。是他们,在奉献自己,不畏困难,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却要保障患者的安全。这和梅花的奉献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正契合新冠疫情爆发的季节,同时也暗示了困难。虽有困难,但在困难中,我们看到了转机,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我们也在准备迎春了。但这个迎春,势必要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梅花是在飞雪中迎春的,我们是在家中迎春的,但可亲可敬的医护人员们,却是在病毒的肆虐中迎春的。他们的迎春,还不如说是“迎接”病人。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艰苦的时期,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必能度过严寒,找回曾经那熟悉的温暖。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你看,在这谈毒色变的时期,已经冷清到不能再冷清了,“悬崖百丈冰”,如此夸张的叙述,说明了艰苦到极点。但好在“犹有花枝俏”。这里的花枝,不正是指那些有梅花一样的品格的人吗?医护人员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奋斗,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行,保障了我们的生活安全。梅花是用来引导人民去战胜困难,迎接胜利的。那么医护人员则是让我们对困难有全新的认识,告诉我们胜利并不遥远的。一个“俏”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梅花的俏丽。当然,医护人员是最美的。他们的心灵,永远都是仁慈的、大爱的。他们既能看到艰苦,也能看到美好的到来。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的凌寒开放,虽说是俏丽的,但它们并不是为了与百花争奇斗艳,来以此赢的人们的赞美。它们只是在报春,说春光快来了,使人们有战胜严寒的勇气和信心。而医护人员们,他们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出于一份职责,一份担当。他们的崇高品质,并不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得到赞美,为了自己得到表彰,而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平安。到了治好病人的时候,疫情快要结束的时候,看到人民欢欣雀跃的时候,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尽管身处艰苦环境下,却仍然要坚持把春天告诉大家,带给大家。这正是医者仁心,杏林春暖。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百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又默默无闻地在丛中笑着,看着这一切,但却不争春色,不占有胜利果实。待疫情结束后,人们对于疫情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qianmua.com/jmsz/5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