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有图有料可赏可读实地采风与众不同
“图说邓州”第期原创文章
吴越国钱王与邓州钱集村
文/笑熬浆糊
这里既不是铸币造钱之地,这里也无钱庄银号,这里是邓州市刘集镇一个普通的村庄,与“钱”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就是“钱集村”。
据《邓州志》记载,在历史厚重的邓州市,大多村庄的始祖都是明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不过也有30余家族是从南方迁来,而邓州钱集的始迁祖钱惟溍更是在宋朝就徙居此地,且与吴越钱王是一脉相连的,准确的说这里就是吴越国钱王的后裔。
稍将这里的历史打探一下、了解一下、追溯一下,就不由得让人为之侧目,它的不凡身世与背景也足以能给人一股巨大的诱惑力。
那天在钱集村会计的带领下,我们在村内转了一圈,我搜寻着、打量着、观察着,总想从他们的民居风格、村民言行、民风民俗以及遗留下来的一星半点东西上,寻找一丝与千里之外的吴越国的文化联系。
但遗憾的是,有点价值的遗物几乎啥也没有,有的只是新隆起的钱氏始迁祖、始祖的土堆坟头、几块断碑以及这本新编辑的《南阳钱氏宗谱》,剩下的就是一些遥远而又不确切的传说。
(图片来自档案资料)
前面说的钱集村始迁祖钱惟溍何许人氏?
据文载,钱惟溍乃吴越国第五任吴越钱王钱弘俶第七子,他于公元年2月从邓州钱王府徙居邓州市刘集镇钱集村,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
吴越国相对中原来说本就过于遥远,人们对它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曾经的吴越王后裔到底走了怎样一段成功而又艰险、辉煌而又惊心动魄的不凡之路,最终来到北方、来到邓州?为何又从邓州钱王府迁到这个新野、邓州、襄阳三地交界处?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他们当时据守这片荒野之地,似乎又在躲避着什么?
一切的一切,有必要将吴越国、吴越钱王、邓州钱王府等等来龙去脉做一简单梳理——
一、太平吴越国
(图片来自档案资料)
唐宋之间,有过一段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重的一段历史——五代十国。当时可谓枭雄遍地生、皇帝轮流坐,天下纷争,群雄四起,短短五六十年,居然接二连三冒出了十多个国家,其改朝代换代速度之快、频率之繁令人瞠目结舌、目不暇接。
北方战火纷飞,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可奇怪的是,在南方浙江一带的吴越国却是一片太平景象。这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诸侯国吴越国的创建者——钱鏐。
二、钱镠与钱弘俶
(图片来自档案资料)
像历史上的大多成功者一样,在正史中他们总是充满着神话般的传奇故事,钱镠也不例外。
据说,唐朝大中六年二月十六日(年3月10日)的那一天,杭州临安县石镜乡大官山(现称功臣山)下的临水里钱坞垅,与往常一样人们日出而渔,在临安钱坞垅一户世代也以打渔为生的贫民家庭里,一名婴儿来到了世上,小家伙刚出生时貌丑声野,家中红光炫目,其父钱宽眉头紧锁,视之为不祥之物,打算将其投掷于屋后井中,但因其祖母慈悲怜惜而苦苦劝留,最后才得以保全性命,后就取奶名“婆留”(“阿婆留其命”之义),而那口差点要了他性命的水井,后来也被称为“婆留井”。
十几年后,长大的小婆留也已投军当了“义兵”,大概觉得也需要一个有点特色又能叫得出口的名字,不能再一天到晚的让人“婆留”“婆留”的了,于是就以一个纯美的同音字“镠”替代了“留”字,就让那个“婆”字永远留在心中好了,从此历史上就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大名——钱镠。
钱镠自幼擅长拉弓用矛,17岁时奔走两浙,贩运私盐,目睹乱世,深知习武才有出路,在一番艰苦的摸爬滚打后,具有不凡才智的钱镠终于从一名盐贩子一跃成为了一方诸侯王。
钱镠“挥戈舞戟打江山,摇风撼雨写春秋”,擘画了“一剑霜寒十四州”的疆土,创建了吴越国,但这绝不是与中原皇朝分庭抗礼的军阀割据王国,也不是外国势力扶植起来的傀儡王国,而是后梁皇帝册封建立的堂堂正正的王国,他的王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谋反篡位夺来的。
据说钱镠治理杭州时,曾于八月十八在钱塘江前布置一万名弓箭手,面对兴风作恶的潮神,钱镠命万箭齐发,直射潮头。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逃走,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直到今天,江水还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象个“之”字,因此后人又叫这个地方为“之江”。为了纪念钱镠王的功劳,人们把钱塘江两岸的堤坝称之为钱塘,“钱塘”这个名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来的。
钱镠一生充满传奇,他开创了吴越文化,他重文重商,他捍海筑塘垒堤造田,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他开拓海运注重内外贸易,他力推“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国策,他打下了苏杭“人间天堂”的基石,他也从此奠基了钱氏家族的辉煌。
(图片来自档案资料)
作为钱镠孙子的钱弘俶(因犯宋太祖父亲赵弘殷名讳,入宋只称俶,钱俶)乃是吴越国钱姓三代五王的最后一位国王。
钱弘俶公元年12月继位,在位31年。
开宝八年(年),钱俶应赵匡胤之约,出兵与北宋会师南唐金陵,协助宋军攻打南唐国,一举灭了南唐。
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年)五月四日,吴越国第五任国王忠懿王钱弘俶,秉承祖父钱镠的遗训“善事中国,勿废臣礼,如遇真主,易速归附”,以民生民利为重,以国家和平统一为重,审时度势,主动将14州86县55万余人11万余军队,全部献纳给宋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一个强盛的王国与宋朝中央政权的和平统一。也可以说,钱弘俶开创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先例,被宋朝先后封为淮海国王、汉南国王、南阳国王(治所在邓州)、邓州王。
吴越国既然臣归于宋,宋王朝的当政者自然不会允许你在老根据地吴越间继续存在。据《吴越备史》记载,年钱弘俶为了迈出“权重慑主”的危险境地,首次上表请求自己的国王等职。年2月,升邓州为南阳国(辖邓州、新邑、内乡、南阳、顺阳、淅川6县),改封钱弘俶为南阳国王,治所邓州。钱弘俶接连上表请求免去国王一职,宋太宗不许,于端拱元年(年)2月,徙封为邓王。至此钱弘俶只好遵命带领家眷到邓州赴任。
自年2月至年8月,在南阳(邓州)执政二年零七个月的钱弘俶,一面整顿吏治抑制豪强,一面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很快将南邓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据史载,端拱元年(年),恰逢钱俶六十大寿,8月23日(24日为钱弘俶生日)宋太祖派特使自汴京专程至邓州钱王府贺寿,赐以各种名贵生日礼物及御酒。这天夜晚钱弘俶于邓州钱王府寝斋之西轩,据《宋史》官方发布称“风恙复作,四鼓而薨”,谥号“忠懿王”。据说太宗得到消息后,哀悼不已,还下诏废朝七日。
在上面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文字间,不知隐匿着多少为民与为己、忠诚与怀疑、谋划与算计的跌宕故事。大家知道,南唐后主李煜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诗句,而被宋太宗在其寿诞日赐酒,使其暴卒归西。不知“纳土归宋”的钱弘俶是否也曾因“帝乡烟雨锁春秋,故国山川空泪眼”的诗句,而让宋太宗故伎重演,从此留下了千古疑案?
在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的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关于这座塔的传说其实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相传北宋开宝元年时,吴越王钱俶奉宋太祖之召北上进京,久久未归,他的娘舅吴延爽生怕节外生枝有什么好歹,于是建此塔以祈求他能平安归来,“保俶塔”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多少次吴越王钱俶奉旨进京,倒是都平安归来了,可他最终没能魂归故里,却暴毙在邓州,又被宋廷安排葬于洛阳,从此永远睡在了中原大地上。
要知道宋朝第一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就是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的。夺权后的他却丝毫没有轻松起来,他的发家史,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地方诸侯、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能量。为了防患于未然,实际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权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这些指导思想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宋王朝统治者,不知他们是否环顾四周时,把忠的不忠的都看作是潜在的造反者?
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也是通过非正常手段登上皇帝宝座的,也难怪宋王朝前有“杯酒释兵权”的高超政治艺术,后又时不时出现一些被赐酒鸩杀的政治牺牲品,而历史又总是有事实而无真相的留下一团团迷雾,让后人又各取所需的去解说、去演绎······
三、钱惟溍与免死牌
再说,忠懿王钱弘俶之子钱惟溍(据说为钱弘俶第七子),亲身经历了随父归宋的过程,亲眼目睹了父王六十大寿那一天所发生的大喜大悲的事情,那一年他已21岁,作为当时特殊情况下邓州钱王府的主心骨,史书没有留下更多关于他内心想法的只言片语,反正面对父王的暴卒,家庭的突然变故,他也许越想越感到江湖凶险、脊背发凉,决心远离仕途,遂与众家眷商议,回归故里,隐居江湖间,平淡过一生。
深知没有合适理由,愿归故里的念头终是空想,也许从晋朝李密的《陈情表》中受到了启发,于是钱惟溍忐忑地呈上奏表,婉言谢绝承袭王位的恩赐,并提出“求归故里,清明祭祖”的愿望。
宋太宗据说接阅奏表后,怒掷于地,“求归故里,清明祭祖”的要求虽说不算过分且合情合理,但“奏表”犹如泥牛入海,久等没有回音。
宋端拱二年(公元年)2月,由于迟迟盼不来皇上恩准的回复批文,钱惟溍决心悄悄地带领家眷们匆匆离开邓州城,但这一次冒险的行动,彻底地将他准备回归故乡临安的打算变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邓州钱王府的一举一动,早就有负责监视的官员密报汴京。当钱惟溍一行刚到邓州城东南80里处(即今邓州市刘集镇钱集村)时,即被追来的宋廷特使拦截,也许宋太宗念及钱氏家族的功劳与忠心,也许想着钱氏家族还有着前朝御赐的免死金书铁券,也许还有其他的想法打算,总之面对钱惟溍擅自行动一事,这一次没有痛下杀手,这一次没有做出更为极端的决定,这一次只是让特使当场宣读了“居邓居汴,任尔选择,勿返故里”的圣谕。
(图片来自档案资料)
说到金书铁券,现在国家博物馆确实珍藏着一块公元年唐昭宗嘉奖吴越王钱缪的铁券。上嵌金字个。其中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的内容。
这块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就是“金书铁券”或“丹书铁券”,民间俗称“免死金牌”。在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封建时代,这不过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而已,真的寄希望用到时让皇帝佬兑现承诺,恐怕那就要碰运气了。
不管咋说,钱镠确实是一代有眼光的英雄明主,为唐昭宗剿灭地方叛臣做出了巨大贡献,钱镠铁券也是记载唐末五代十国吴越国历史的重要文物,这个文物也见证了吴越钱氏与唐皇李氏之间那段不一般的故事。
获得这样的铁券,在封建时代可谓是家族最高的殊荣,但钱镠对此非常清醒,他曾神情凝重地告诫家人,有了丹书铁券更要低调做人。子孙后代不得恃宠而骄,更不得违法乱纪。同时颁布了八条家规(即钱氏八训),要求家人务必铭记于心,严格执行。
四、五代王侯祠
(图片来自《南阳钱氏宗谱》)
话说当时钱惟溍所带领的钱氏家人面对冷冰冰的圣谕,看似“任尔选择”,实在丝毫也没有多少商量的余地。也许太明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钱惟溍和妻子程氏果断决定,就在眼前这片两省交界三县接壤又属于“邓境”的地方,就在眼前这片当时荒无人烟荆棘丛生的地方,就在眼前这片充满太多太多未知数的地方,开启了一段前途未卜的新征程。
宋端拱二年(公元年)秋,为了彻底打消钱惟溍“回归故里祭祖”的念头,宋王朝特拨出专款在邓州钱集村修建祠堂,并敕令钱惟溍亲自主持,前后历时4年,“五代王侯祠”在钱集横空出世。就这样宋太宗把复杂而不可告人的政治心思,堂而皇之地转化为一处香火缭绕的祠堂宗庙,一处优雅肃穆的园林书院,一处超高规格的牌坊殿堂。
宋太宗钦赐的“五代王侯祠”匾额高悬正殿门口上方,殿内供奉着吴越国三世五王的塑像和灵位牌,钱惟溍在宋太宗的一系列强迫性的“合情合理”布置安排下,在严密的约束监控下,从此享有在五代王侯祠内焚香祭祖追思的自由权,再也没有私自出离邓州钱集的机会。
自从公元年2月钱惟溍徙居钱集后,以钱集为发源地,一代一代不断地繁衍生息,钱氏家族不断地发展壮大。
1、牌坊楼
按常理,牌坊楼应位于“五代王侯祠”的大门正南方,可不知为什么后来有人凭记忆说在五代王侯祠东约米处?这点疑问就留给相关人员去考究吧。
不管牌坊楼在哪里,人们清楚地记得——
它高9米,上下两层;
在上层五间挑檐壁上,分别镶嵌有五王姓名、谥号的匾额,还刻龙凤仙鹤麒麟神兽、竹荷牡丹异华香草、琴棋书画魁星点斗、八仙祥瑞鲤鱼跃龙门等图案;
下层开有超高规格的五道拱门,经拱门通道可直达五代王侯祠的环护渠拱桥;
从牌坊楼到祠堂的大道两侧,则分列有形态各异的石狮、石马、石武官、石文官等精美石雕石刻,尤显得威武庄严。
牌坊楼石柱上的楹联已无人记得它的具体内容,想必一定是褒扬钱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只是听老人们讲,“那些东西大气、漂亮、气魄,无论哪一件能留下来,说不定都是了不起的重要文物。”
如今这里看到的仅是一片野草所围绕着的庄稼地,可这里就是曾经的“五代王侯祠”所在地,是钱氏后人追思先祖、发思古之幽情的圣地,是钱氏后人回忆先祖往事的寄托地。
作为一座由宋皇帝钦此拨款建造的祠堂,自然不同于一般的家族祠堂。五代王侯祠总占地亩,其中仅祠堂及附属建筑物就占35亩,环绕周围的柏林树木多达上百亩。
当初,向西特意开挖有一条长达米的引渠,引入钱集村西的白龙河水,使得砖石砌岸的祠堂环护渠,四季长流,碧水荡漾,锦鳞游泳,花影摇曳,垂柳遮阴,石径幽幽。
五代王侯祠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牌楼巍峨,殿堂雄伟,亭廊相连,碑石林立,石刻木雕,细腻多彩,院内遍植青松翠柏、奇花异草,江南石点缀其间,水渠池内金鱼嬉戏,使得五代王侯祠既庄严肃穆,又有园林胜景的典雅。当时曾规定,凡赴京路过的官员及一切祭祀、瞻仰者,行至牌坊楼前,一律按皇上要求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2、岳飞与五代王侯祠
(图片来自资料)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奇妙,大概在钱集“五代王侯祠”建成后约年,原本吴越的钱王后裔被宋王朝死死困在中原,不得南归。不料此时的南宋高宗赵构皇帝却被金人所逼,北方待不住,不得不一路又奔窜于南方江浙一带。
公元年(绍兴四年)春,金兀术率领大军不断南侵,中原大地一片哀鸿遍野,良田变荒野,老百姓的土地、财产、子女任由金人铁骑践踏、劫掠、奴役、买卖。此时的邓州也是被金兵攻占的六州之一,岳飞立即上表奏请收复失地,获准后,是年5月1日岳飞奉旨统帅三路大军展开了宋王朝的首次北伐大战。岳飞军一路奋战,在接连收复随州、鄂州、襄阳后,于7月13日由岳飞亲率一路大军一举收复邓州,统帅部当时就驻扎在今天的邓州市刘集镇钱集村“五代王侯祠”。
对吴越国三世五王一直十分崇敬的岳飞,在当时战事紧张、物资匮乏的特殊情况下,还下令士卒修缮了被金兵损毁的“五代王侯祠”正殿,并在正殿的墙壁上挥笔题词:“纳土归宋求统一,抗金驱虏保家国。”
公元年(绍兴六年)10月底,金、伪齐集结30万人马,向襄汉地区发起疯狂进攻。11月5日,岳飞当机立断,调集两万精兵挥师北上。途径今邓州市刘集镇钱集村“五代王侯祠”时,岳飞在正殿墙壁上再次题词:“尽忠报国”。
公元年(绍兴十年)5月,既是岳飞奉旨第四次北伐,也是岳飞最后一次北伐。6月上旬的一天,岳飞率军再一次进驻邓州市刘集镇钱集村“五代王侯祠”,这一次与前两次一样,岳元帅在正殿墙上浓浓地写下了“收复中原,洗雪国耻”的誓言,眼看大功即将告成,可是连续十二道金牌让一切努力化为眼泪和泡影。一年后,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这些故事、题词也成为岳元帅留给历史的、留给邓州的让人唏嘘不已的绝响。
3、匾额楹联
五代王侯祠饱经风霜,历经坎坷,先后被金兵、元兵、李自成起义军、近代运动劫掠、损毁——
原来的石抱鼓、门墩石、石狮以及许多精美的砖雕石刻都不见了;
那用来焚香祭拜列祖列宗的香炉香案也不见了,那昭穆牌位也不见了;
太宗御赐的匾额“五代王侯祠”不见了,那无数挂着楹联的廊柱也不见了;
北宋苏轼题赠偏殿墨宝“思无邪斋”不见了,宋岳飞题写的墨宝不见了;
明洪武六年朱元璋御赐“纯正不曲”的匾额不见了,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为偏殿题赠墨宝“养正堂”也不见了······
这座始建于年10月的“五代王侯祠”,比现在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还轰轰烈烈举行“恭祭钱王典礼仪式”的“杭州钱王祠”整整早了88年,可曾经的“五代王侯祠”那“流水潺潺,玉带环抱”的环护渠早已填平断流,那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错落有致的殿堂楼阁也都一并化作历史云烟,那大门两侧石柱上镶嵌的“文武兼备五代王,功垂神州一统归”对联也只是存在史书中、时空中、回忆中。
4、耕读亭
在五代王侯祠正殿西侧,建有大门向东的书院(年秋,书院因战乱失修而塌毁),专门为钱氏子孙读书而修建。古人崇尚“学而优则仕”,而在这里,读书仅是为了明德晓礼。宋至清,这里培育了许多教师、医生、财会等专业技术人才,全部遵守祖训,无一入仕做官。
原来,在五代王侯祠内书院西北侧建有“耕读亭”,据说亭内矗立有钱惟溍“耕读传家,勿求仕途”的遗嘱碑,看似平平常常的八个字,出现在曾经的吴越王室后裔的祠堂内,似乎又不那么平常一般,不知这是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凶险、坎坷而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无奈心声?不知这是对官场怎样的彻底失望,最后才萌生了不让后代当官的想法?“耕读”为了传家,“勿求仕途”更是为了平安地传家,先祖提醒后人既学谋生又学做人,这是钱氏先辈怎样的良苦用心?
自宋至清,五代王侯祠几经毁建。据钱集村、雷庄村的许多钱氏老人回忆,年至年,正殿一直作为教室使用,周边现在50岁以上的人大多在这里读过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彻底拆毁了五代王侯祠,部分物料用于修建了后来的邓州刘集钱集小学。
五、始迁祖与始祖
时间流转到元至正16年(公元6年),钱集钱氏族人早已在此生活了近三百六十年,可风云突变,苦的又是百姓,在政治的干预下,钱氏族人被驱赶至河北(河朔、黄河以北)定居。
二百年后,明嘉靖22年(公元年),钱氏后人钱成率领部分族人,一路颠簸,历经风霜,排险除难,自河北(河朔)回归邓州钱集,重修祠堂,弘扬祖德。
前有钱惟溍的徙居,后有钱成的回归,因此钱集钱氏后人分别尊称钱惟溍和钱成为始迁祖和始祖。(钱惟溍夫妇和后来的始祖钱成夫妇,他们百年后也都葬在“五代王侯祠”西边“书院”的南侧,墓碑均曾遭闯王军毁损)
钱集后人在始迁祖钱惟溍、始祖钱成夫妇的墓址旧地上,用黄土隆起一座新坟头,以便历代从钱集迁居外地的钱氏后裔前来祭祖寻根。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场特殊的运动中,钱惟溍夫妇的墓碑毫无悬念地被拆扒焚毁,化作一缕白烟升腾“跃进”在大大的苍天上。
钱氏始祖钱成夫妇墓也曾毁于年,庆幸的是当时有心人特意将墓碑智慧地保存了下来,将刻有字的一面朝下,翻盖在村内饮水井口上,才使其免于焚毁烧成白灰。
(发现钱成夫妇半截墓碑的村内坑塘)
年秋天一个平凡的日子,在钱集村北一口早已废弃的饮水井口,一块已悄悄横躺几十年的大青石条,被钱集一村民偶然发现,他左打量右琢磨,心想一块好好的石头放在这里岂不浪费了?用手搬搬,石块纹丝不动,于是他找来一根滚圆的木杠,瞅准一个支点,用力下压,只听一声短暂的闷响,那块原本方正的石块瞬间断成两截。
朴实的村民一看原本还有点用途的长石条这下成了烂石废物了,于是任由石条的下半截顺着水井北边的坑塘边沿出溜进了水里去,石条的上半截则被另一位村民相中拉回家去,当做了自家的牛槽腿。
这一晃又是20余年过去了,溜进坑塘的半截石碑常年沉睡在淤泥里,支起牛槽的半截石碑则逐渐被牛粪掩埋。可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潜藏着珍珠至宝。有谁能想到也正是这淤泥、牛粪无意间保存了一段传奇,保护了一点文化,保留了钱集人的历史。当时木杠用力压下时,他们也绝对想不到,他们翘起的何止是一块石头,他们翘起的是钱集的一段故事,他们翘起的是足以让钱氏后人回忆的一段风云岁月,他们翘起的是钱集人所敬奉的始祖背影。
六、东楼、北头、河西
牌坊楼拆了,大门偏殿扒了,书院毁了,先祖的坟墓平了,五代王侯祠最终也未能幸免,可如今的钱集村所辖的东楼、北头、河西等自然村的村名,又无不与“五代王侯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的东西,生命力就是这样顽强,它很难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据族谱记载——
东楼,因钱成二子分居在"钱氏祠堂”东侧建楼而得名(也有认为位于牌坊楼东边,疑有误);
北头,钱成五子钱信分居在"钱氏祠堂”北侧,故得名;
河西,钱成三子分居于"钱氏祠堂”西边白龙渠的西侧,故得名;
······
近年来,这些村庄虽然慢慢地变成与中原大地上任一座普通村落一样,但围绕着“五代王侯祠”的四邻村名还恒久地记忆着流逝的岁月。
采风的那天,阳光白得刺眼,地里的庄稼直直地竖立着,枝头的鸟儿屏气无声,一切显得出奇的平静。可这样一处处普通的村落,因与吴越钱王扯上了关系,又有那么一点不平淡、不一般。
余秋雨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历史上,多少王朝在继承问题上兄弟相争、父子相残。可因钱镠的家训,吴越国历经三世五王竟仍然稳定太平;更难得的是,在人人都想称霸的乱世,钱镠却一心追求中国统一。临终前,他还特意反复叮嘱子孙:“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民为贵,社稷次之。”
吴越国三世五王始终不称帝,不搞分裂,不搞“吴越独”,一直奉中原皇朝为正朔,称臣纳贡,一直到第五任国王钱弘俶纳土归宋、和平统一祖国为止。他们这种理念,使吴越钱氏作为王族,虽渐渐消失在了历史中,可钱氏家族不仅没有衰败,还长达千年而人才兴盛!
钱氏家族,在邓州、在南阳很小却又很大。说它“小”,是因为目前在邓州市刘集镇钱集村东北角,关于历史有点记忆的,是原来钱氏祠堂“五代王侯祠”遗址所仅留下的一块不大的集体所有土地。说它“大”,是因为一千余年来,以邓州钱集村为根源地,已外迁形成的固定村落遍布南阳多地,在邓州多个乡镇的钱氏后人居住村落,大多也是从刘集镇钱集村分迁出去而形成的;那块仅存的“五代王侯祠”遗址土地也在无声地讲述着钱氏家族曾经的气魄和精神;钱氏五王“保境安民,廉政为民,纳土归宋”的历史伟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钱氏古训、钱氏文化,注定将永远影响浸润后人;钱氏五王“善事中国”高举统一的爱国理念,也必将对现实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后人永远仰望。
(感谢采风过程中,钱明绪先生、钱其越先生等给予的大力支持)
附录资料——一、
《献钱尚父》
唐代诗僧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二、
《百家姓》首行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其中“钱、孙、周、吴、郑、王”六个姓,因为吴越国王钱俶的关系,得以排在《百家姓》的首行。
宋代建国之初,在浙江称王的吴越王钱俶,因为“奉正朔”有功,所以“钱”姓排在国姓“赵”的后面。
编写《百家姓》的作者是浙江钱塘人士,所以他就将吴越王钱俶(忠懿王)正妃的孙姓排于南唐皇帝李姓前,于是便形成“赵钱孙李”的顺序。而接下来的“周吴郑王”均是钱俶其他后妃以及他爷爷(武肃王钱镠)及其父亲(钱元瓘)后妃的姓。
三、
中纪委曾在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
作者笑熬浆糊与《南阳钱氏宗谱》主编钱明绪先生在一起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