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大自然课程找寻,一种学习的新途径

追求教育的真善美,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谢谢阅读

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心灵便打开了,他们便真正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

01

一到周末,我总会抽出半天或一天闲暇时间,带着女儿去郊外,踏青、爬山,呼吸新鲜空气,骑自行车,或者只是走一走、看一看。这种郊游的方式如同一种生命的喘息。

相对于周末而言,学校生活便显得紧张,富有节奏感。而班里的孩子们似乎并没有我女儿那么幸运,他们时常向我抱怨:周末的补习班已经把亲近自然的时间压榨得所剩无几了。能否将学习与自然结合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觅到了一本有趣的书《笔记大自然》。

02

作者克莱尔是美国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和环保学者,而这本书也被誉为梭罗《瓦尔登湖》的现代教学版,它详尽地教授了日记的布局方式,各种不同风格的日记主题和技巧范例,怎样指导他人写自然日记。所以,我很快便将这个极具操作性的小课程融入了班级的教学里,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恰巧上午有一节语文课。早读课时,我首先给孩子们欣赏了克莱尔的自然笔记练习,三月里长叶的车前草,黑橡树的芽叶开始胀大,雪雁从空中飞过,朝不远处的野地飞去;四月老白蜡树的种子横躺在校园的石板上,小朋友拿它当作直升机玩耍,蚯蚓和它们的孩子在土地里微微隆起;五月的木兰花开得正旺,这个春天看到的第一只丧服蝶正翩翩飞过大街……

还有什么比这些美妙的文字和图画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呢,孩子们看着投影仪里的图片发出一阵阵赞叹之声。

随后,我具体介绍了自然日记的写法,在图画的右上角写上姓名、日期、地点、时间、天气、第一印象、风向、云相和云量;在地面观察时,聚焦于一个固定的观察目标,再描述周围的环境,将目标事物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

第一节语文课,孩子们便拿着自己的图画本、铅笔,端着小板凳,来到了四楼的种植园里。这是新辟的一块种植园地。三十多平方米的小花坛里种植着各类蔬菜和两棵黄角树。中间有一个椭圆形的小池子,里面有些水草和浮萍。

孩子们或坐或站,有的孩子干脆趴在用瓷砖砌起的半米高的隔栏上,按照我上一节课教授的方法开始画起来。或许是四年级的孩子领悟力很强,或许是他们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连平时喜欢嬉笑打闹的孩子也很快进入到观察描摹的状态,一个个小脑袋埋着头认真地在图画纸上写写画画,此刻,我似乎显得有些多余。

孩子们专注于植物的根、茎的形态,用尺子或用手估量着植物的高度,叶片的宽度,孩子们彼此之间小声地交流:“你看,水池的底部的青苔泛白。为什么呢?”“这个是什么?”

说实话,当孩子们询问我各类植物的名称时,我这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老师实在汗颜,班里的大多数孩子也和我一样,不能叫出植物的名字。幸好学校种植园的管理员孙师傅是行家。他耐心地跟同学们介绍:“这是小白菜,这是黄瓜,这是金鱼草,这是厚皮菜……”

我提醒孩子们除了观察某一样东西外,还观察周围的环境。于是,大伙又抬起头来,看天上的云朵的形状,看几只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楼顶。于是,孩子的自然笔记上便有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是9月的最后一天,9:00PM,气温20°,观察地点为学校四楼数学办公室对面的小花园。天空是灰白色的,阴沉沉的,空气很潮湿,几只麻雀振翅飞过,我觉得很冷,可能要下雨了。”

03

康吉晔在观察黄角兰的笔记中写道:“这株植物好像跟普通的树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它比别的树更小一些,它树皮呈棕色,叶子扁平,椭圆状,大约有2米高,树干和树枝都很细,最大的枝直径大约2厘米,两根指头就能握住。”

刁玉洁的画面里用铅笔涂抹的线条表现天空的色彩,那是背景;天空下用铅笔勾勒出一方池塘的轮廓和水纹,这是前景。在池塘中,她画了金鱼草、浮萍和青苔,并打上箭头一一注明。水位:7-12厘米;金鱼草的叶子软软的,有细毛;一种绿色的不明植物,像浮萍;水里有透明的水蜘蛛在奋力划动双脚。

我发现,连最拙劣的画技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也能描摹出如此生动形象的图画作品,而这些图画作品通过数学的测量又最大化地将孩子们的记录变得科学、丰满、详实。

第一次的课程尝试给我莫大的信心。一节课的观察日记时间让同学们意犹未尽,于是,10月的国庆大假,我的作业便是一篇自然日记。心想着:很多孩子跟随父母出门旅游,我的作业不是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吗?

果不其然,孩子们听说这样的作业都欢呼起来,一个个喜笑颜开。开学后,同学们齐刷刷地交上一沓作业。我惊讶地发现,班上竟然有一半的孩子做了七篇自然日记,再配上漂亮的封面,便成了一本自然手绘书。孩子们主动超额完成任务,足见这样的课程多么具有吸引力啊。

这样的自然日记课程能不能做得更深入,与其他课程做整合呢?我的第二次尝试便更具有语文学科的味道了。

那天早上,下着蒙蒙细雨。要是平时,我和孩子们都会躲在教室里晨读。但是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正是用另一种视觉观察大自然的绝好机会。于是,我带着孩子们打着伞,拿着笔和纸蹲在石坎上,围在小池子旁看植物的变化,孩子们的观察视角也从菜园里的小小植物扩大到观察大自然的昆虫。

“你看,那是什么?”唐桦摊开手心,得意地炫耀她的战利品。

“哇,一个蝼蛄的壳!”同学们聚拢在她的周围,发成惊叹。这些平日里都躲在《昆虫记》里的玩意儿竟然活生生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大家甭提多兴奋了。

回到教室里,我指导孩子们如何把观察日记变成一篇作文。

我们进行骨架图的梳理,孩子们有的说,我准备重点写我观察的池塘的变化,把平时没有下雨的情形和下雨后进行对比;有的说,我要重点写黄瓜,前几天黄瓜花在开呢,今天我就看见了一个小小的果实躲在叶子后面。那天的作文,我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指导,每一个孩子都写得不一样,每一个孩子都写得很生动。

“今天下雨了,水池里的青苔绿得发黑,平时挺直了身子的金钱草不知怎么的全部一股脑地匍匐在水池的底部。水池没有积水,我猜想是因为发白的青苔吸收了雨水吧!”

“昨天无精打采,快枯萎的小黄瓜,今天又长出了新叶子。有一朵黄角兰还开了花,真漂亮。这些植物真顽强,下雨的时候在长,没下雨的时候也在长。”

“一大早,我就被屋檐下滴落的水珠暗算了。下雨,昆虫都躲了起来,蜗牛却趁机占领了它们的地盘。”

孩子们的语言真实、细腻、风趣又生气蓬勃,平日里业已成形的词语通过孩子们的观察力的雕琢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他们变得敏锐,驾驭文字的能力也迅速提高。王蒙说,作家是世界的情人。

是的,作家在用他敏锐的触觉感受这个世界。他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心灵都是全部张开的,他感受着世界上一草一木的生长,感受着莺歌燕舞,日月交替,四季轮回,感受着秋天的第一片落叶和春天的第一枝迎春花开,更感受着内心的悸动与忧伤。

这种“通感”让你既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又活在心灵的世界里。我想,这兴许是因为大自然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就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吧。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对这样的日记乐此不疲。不同时节、不同天气、同一地点进行比较、记录,还可以在同一时节、不同地点进行对比。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常常被孩子们问得哑口无言。于是乎只得把照片拍下来,向科学老师求教,或放在班级群里请爸爸妈妈帮忙解答,或变成作业让孩子们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写调查报告。孩子们教我辨认积雨云、层云、卷云,教我认识龙葵、车前草……

周末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们去白鹭湿地观察植物和动物,我们一起在科普长廊里了解湿地的形成过程,以及动植物的物种,他们成了我的老师,这样的课程也不知不觉竟有了科学、生物学的意味。

04

有一天,体育委员给我报告:“王老师,今天我们大课间操被扣分了。男生们都在玩树上的小果果。”

“是吗?什么小果果?”

杨洲小心翼翼地从荷包里掏出一个小果实:“就这个。”我一看,一粒黑紫色的,圆圆的,小小的果实。

“我们也不知道名字,就是觉得挺好奇。”男生们解释,“所以,大家都把这个当子弹发射。”

“有好奇心是好事情,今天就布置你们回家查查名字,明天告诉我,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谁查到,我就奖励5星币作为研究奖励,如何?”我宣布完毕,男生们欢天喜地。

杨洲得意地说:“幸好我还保存了一个,这可是标本啊。”

有几个男孩听到我的一番话连忙折回去,捡起刚才当子弹扔在地上的小果实。

第二天,陈浩宇告诉我,“王老师,我查到了,这种植物名字叫龙葵。”他递给我一张单子,上面写道:龙葵草,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高3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卵形或心型叶子互生,近全缘;夏季开白色小花,4-10朵成聚伞花序;球形浆果,成熟后为黑紫色。浆果和叶子均可食用,但叶子含有大量生物碱,须经煮熟后方可解毒。全株入药,可散瘀消肿,清热解毒。

其他几个男孩也纷纷说:“就是龙葵,我昨天也查了。”

我自然兑现了承诺,给男孩子发了奖金。看着男孩儿们高兴的样子,我心里也很喜悦:小小的办法既保护了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对未知的探究心,不是很好吗?

05

那次小小的风波后,孩子们更喜欢去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了。在晨诵《诗经》时,我发现《诗经》里出现了很多植物的名称,于是我百度输入“诗经里的植物”,没想到,里面的资料应有尽有。于是,我带着孩子们读《关雎》时认识了荇菜——那不正是水池里像浮萍一样的不明植物吗?读《芣苢》时认识了车前草,那可是利尿清热的常见药物……就这样,晨诵与笔记大自然又有了新的契合点。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一个人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这种工具包括五种技能:观察、思考、表达、阅读和书写。”

“积极的观察,这实质上是儿童同周围世界,首先是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最初活动。凭借观察,认识和学习才成为劳动,才能锻炼出观察力这种智能素质和智力发展的特征。观察力跟有思考的阅读相配合,这就是儿童智力不断发展的牢靠基础。”

看到这些,我会心地一笑。我只是把孩子们带进了自然里,让他们专注于一花一草的形状、纹理、气息,让他们感受大自然植物、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观察、画画把事物具象化,细节化,捕捉到偶然闯入我们生活中的一只菜粉蝶、一只蜗牛、一只水蚊子的刹那感觉,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心灵便打开了,他们便真正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这都是我没有想到的吧。不经意之间,我找寻到一种学习的新途径,一种整合数学、科学、艺术、语文等多学科的方式。在此之前,苏霍姆林斯基已经发现了学习的奥妙之处,克莱尔已经开创了此项课程实践,而我也幸运地成为这种学习方式的又一位践行者,尽管我的课程实践时间仅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我仍感到自豪,因为我毕竟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真正学习的小窗。

声明:本







































白癜风康复标准
白癜风能够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qianmua.com/jmsz/26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