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你的选择是

剃头扎辫起源期

头发除了使人体增加美感之外,主要是保护头脑。夏日可防烈日,冬天可御寒冷。细软蓬松的头发具有弹性,可抵挡较轻的碰撞,可帮助头发汗液的蒸发。人的头发有10万根左右,一般可长到90~厘米,最长的甚至可长达厘米。

1.满人汉人发型两极端

明代的汉族男人流行将长发扎起来,再用头巾绑住固定。而满族人的头发大都是基本剃光,只留脑后一两束。这是因为满人的祖先(女真族)以前是靠狩猎为生的山民,为了追逐或逃跑方便,他们的发型都只是意思一下。因为从小就跟狗啊马呀一起玩,加上食肉饮奶营养好,所以这个名族的人大多身体结实,体力过人。

2.第一个肯剃头的战俘一一一封官赏银赐老婆

明朝末年,外战内乱,官府不作为,集体搞腐败。虽对治理国家不ok,但皇帝崇祯却很用心——扣粮饷加税收。军民百姓被逼得能移民的都走了。胆子大的也混黑道了。公元年,满族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并于年攻破明朝第一道关口,将守城长官李永芳强行剃了个满人头。

不知道李军官当时有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反正他不仅没死,还升官发财,新娶了满族老婆。虽说是倒插门的女婿,但毕竟是驸马爷一枚。他也是第一个“汉族发模”了。

3.出尔反尔的剃发令——原来是缓兵之计

年,明朝崇祯帝万的部队让努尔哈赤骑兵几乎给灭了,他感到工作严重失职,一下没想开就自杀了。满人建立大清国没几天,摄政王多尔衮就宣布要求汉人男子改变发型传统,学满人剃头扎辫子,“违者杀”。告示出来,所有汉人都在骂。这位大清朝CEO一想:初来乍到的,脚跟还没稳,先缓缓吧。就在20天后又补发了“国二条”,把强令改为倡议了。

其实多尔衮跟努尔哈赤想的一样,要统治地大人多历史久的汉族,就用“髡刑”来给汉人集体判刑,让汉人陷入不忠不孝的绝望。人绝望,就会麻木,从而屈服。这招太毒了!而且在当时从管理上,卫生上,安全上,成本上,这都是最好的选择。

4.引发二度剃发令的千古罪人——孙之獬

清初上朝时’满汉大臣各站一边。汉臣可选喜欢的发型及官服。这本来挺好的,却让有个叫孙之獬的给搞砸了。这人原是明代文官,当清军进京时,他带全家热烈欢迎,还把老婆裹的小脚放开(明代女子是要缠足的)以示忠心。清廷为收买人心,就提拔孙当了礼仪部长。

于是孙部长天天笑得见牙不见眼。某天上朝时,他突然穿了满族官服,剃了满人头。当他站入满臣的队列时,被推了出来,再走向汉臣,也没让进。他只好竖在两队之间,尴尬不已。下朝后,他气得上奏章投诉说,大清|国皇上有爱心,给汉人保留明朝习惯,可像我这样的忠臣,却因此受到排挤,以后谁还敢学我呢。一年前,多尔衮没有强制执行剃发令,本来就是缓兵之计,现在正好这个孙二货冒出来,于是清廷立马就采纳了。

后来,孙之獬全家被起义军灭门,但清廷并没有追认他为烈士。如果孙要是知道这种结果,不晓得会不会再投诉。

5.跟誓不剃头的刁民一一玩杀人游戏

年6月28日,顺治皇帝下《剃发诏书》说,严打开始啦,限汉族男人10天内,赶紧出来剃满人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带头闹事的全家一个不留。本来明朝灭亡,有汉民是高兴的,因为谁当皇帝都一样,只要能吃饱穿暖有钱,医疗教育跟得上。

但剃头这个事儿,是对列祖列宗大不孝的行为,汉人是想都不敢想的。为保护头发,有自杀的,有躲进深山的,还有更多的百姓参加了反清大军。这边清廷命部队、剃头兵和刽子手,兵分几路出发。有的在交通要道设立席棚拦截;有的在车站码头拦关设卡;有的挨家挨户进门搜查,见人就剃,不剃就斩。

镇江知府还贴出了“一人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的告示!并把斩下的人头堆起来恐吓反抗者。就这样,双方展开浴血奋战,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死于清兵刀下者,共计有百万余人,这就是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事件,意大利人卫匡国写的《鞑靼战记》,记下了当时的画面,但他根本不理解中国人会为头发而不要命的深层原因。

6.吃皇粮的剃头官差

中国第一批剃头匠,是清廷专门培训的“特种部队”属大清国“公务员”,九品官差。外出当差时,还有握鬼头刀的刽子手随行。剃头担子挂有“留头不留发”的圣旨。谁敢违抗,就会被刽子手当场砍头,并割下头颅,挂在旗杆上。

汉人剃头兵开始也是被逼的。自己要先剃满头,有的还要动员全家剃,剃完是有交代了,却也被孤立了。顶着汉奸走狗的身份,每天面对清军的欺辱,同胞的仇视,喷溅的鲜血剃!剃!剃!压力山大啊。但日子久了,他们也变得麻木了,反正也上了梁山,变不回好人了,就这样吧,起码也是吃皇粮的。再后来,掌握生杀大权的剃头兵慢慢就膨胀起来了。哪怕是剃过头的,剃头兵也能以不合格要求重剃。稍有不从,砍头伺候。“问项上人头多少,看老夫手段如何”,这是剃头业最嚣张的对联。成为亡国奴的百姓们,本来就对清廷恨之入骨,而剃头兵作为官府帮凶来残害手足同胞,那真是人见人恨,狗见狗咬。

7.不忍直视的奇丑发型

现在宫廷剧里,半剃半留的样子是清末的,发型’叫金钱牛尾头。清初是金钱鼠尾头,就是在后脑偏上方留铜钱大小头发(扎一根辫子:好像老鼠尾巴),其余通通剃光。而且这个辫子的粗细,必须要能穿过铜钱的方眼,辫子过粗穿不过的,剃光部分长太长的,不肯剃头编辫子的,都要杀头。

这款效忠大清国的法定发型,白天暴丑,晚上吓人。在多次大屠杀之后,汉人想,剃头虽不孝,但至少还有命,还能尊老爱幼。没命,就啥都没了,账一算清楚,就认命了。时间久了,汉人慢慢就习惯了“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

到清代中期,鼠尾渐渐扩大成猪尾,后期又演变成牛尾。辫子拖在背后很麻烦,特别是农民去挑粪,盘在头上的辫子一没系紧,就掉粪池里去了。女人头发也好几斤,梳个髻子,还要插三条银簪,还有坠子,头的负担太重了,走路都头重脚轻,时间长了,脑子脖子腰都不好使了。还有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头,走路时脖颈不动,身体挺直,只可浅浅碎步。

8.第一代剃头挑子一挑着走的刑场

剃头挑子,好像旧时的馄饨摊,是大清国的剃头部队,有特制的军用装备。剃头兵上班时就挑着它,到处强迫汉人剃满头。挑子是由一根扁担挑着两头一头为内有火炉的木桶,桶上是盛热水的铜盆桶有两短一长三条腿其中长腿是旗杆,上挂着“留发不留头”的圣旨,还有唤头和铁钩;另一边是给人坐的,是几块笨重的大木头拼起来的凳子,好像屠夫剁骨头时用的木墩。为什么不选轻便木凳呢?就因为它四平八稳,既能坐人又能宰人,凡不剃者,立马拖过来,摁在墩子上砍,干脆又利落。还有扁担,上红下青,缠有皮条,是打人的刑杖。剃头挑子上的大钩子,是将人头挂起来示众的。木桶的火炉下面,可装放多余人头。

唤头,除了发出声响,命令大家出来剃头之夕卜,还是夹耳朵的刑具。还有一根很长的绳子,是遇到不肯剃头者时做捆绑送官之用的。等到第二代剃头挑子,圣旨换成了荡刀布,墩子改成了“兀”形的三层抽屉坐凳。凳面正中的长方孔直通第一个抽屉’是塞钱的。其余两个抽屉分别放有围布、剪刀、剃刀、梳篦、推子、刷子、扑粉、肥皂、掏耳勺、磨刀石等。铜盆下还有炉子、扇子、木炭、火钳等。有个歇后语叫做“剃头挑子一头热”’说的就是这玩意,是形容某个人一厢情愿的意思。

9.DuangOuangOuang的唤头声

唤头由钢铁制成,是形似大镊子的响器,用小铁棒在两片铁的缝隙里拨动,可发出穿透力极强的颤音。唤头最早是元代镊工之(梳盘匠)招揽生意的工具,后来成了清政府的待诏(剃头兵),通知汉族男子出来剃头的提示工具,也是夹耳朵的刑具。根据大小,可分为三步、五步唤头,用于皇宫内外等不同区域。

旧时同行有规矩,唤头三不鸣,过庙不鸣,免惊鬼神;过桥不鸣,免惊龙王,过剃头棚不鸣,免惊同行生意。看看,这老祖宗真有职业操守!

10.有个梳头太监叫李莲英

清廷御用剃头部,叫“按摩处”。剃头者称为“请发太监”,按摩者称为“按摩太监”。上至皇上,下至太监’中至嫔妃,剃头、按摩、推拿、盘发,都来这里。他们也比别的太监地位高。最高地位的师傅,那就是给皇帝剃头的师傅了。

有个李莲英,本是小太监一枚,据说慈禧太后有天想换发型,弄来弄去不喜欢。李莲英知道妓女最会打扮,就跑去妓院学了三天盘发,后来行贿找机会,终于给慈禧太后盘了个时尚头,慈禧顿觉耳目一新,很是满意。于是就把李莲英贴身带在身边。那时候,宫外的富贵人家已有专门的梳头婆与梳辫匠。

(未完待续·以上内容来自《头发去哪“理”》,作者:张云飞)

张云飞

上海星级发型屋carrsalon联合创始人

全球华人美发博物馆’馆长兼服务生

发博馆脑洞研发中心’任设计总监

华人美发史之《头发去哪理》作者

国际美发杂志《艾丝》《hairtrnd》等特约专栏作家

赞赏

长按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qianmua.com/jmsz/2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