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道教必须吃素吗

道教的修持是禁忌血食的。道经云:“真人体质清虚,不染秽恶,妖魅阴浊所聚,惟喜血食。”这种说法在上清派的典籍中尤为广泛。《太上黄庭内景经》云:“沐浴盛洁弃肥薰……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说:“五荤之菜,六畜之肉,仙道之忌也。”

信仰道教却不一定非要吃素。一般信士可以吃从市场里买来的肉类,但是不可以杀牲畜、鱼类食用,有伤大道慈悲。信士也可以选择十斋日守斋吃素,其他时间生活及应酬则无忌。(多数正一火居道士除了斋醮期间,也不忌荤腥)

提倡素食,本是一件好事,素食的确有利健康。但是有些人却把这点好处无限夸大,说素食可延年益寿、青春永驻、增长智慧慈悲、甚至消灾免难。更令人惊异的是居然有“食素可以脱胎换骨”的说法,若食素可以脱胎换骨,牛马骡羊皆为金姿玉质。

修行不需要刻意吃素断荤,而在于身心清净的修持,身中神集,心中清净,自然就不会再迷恋荤腥。

修道者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修道者忌食荤腥。荤又称五荤、五辛,乃天地不正之气所生的食物,它们是:

  一、蒜:伤心躁火气,吃多心神容易散漫不振。

  二、葱:伤肾耗水气,吃多情绪不稳惊慌难安。

  三、韭:伤肝克木气,肝火旺盛容易动怒伤情。

  四、薤:伤脾困土气,脾胰不顺经常烦恼忧郁。

  五、兴渠:伤肺蔽金气,肺痨经常出悲观心态。

因这些食物的气味过于强烈,食用之后会诱发人的各种欲望,多食对身体亦有损害。腥则是指肉类食物,食腥让人迷失本性,造诸杀业,制造恶因,堕落轮回。修道者体上天好生之德,培自己慈悲之心,不杀害生命,免于冤孽牵缠,故而不食荤腥。所以修道者应以清淡饮食为主,不重口味,自能常清常静,心平气和,百病不生。

在道教正一派,尚有“四不吃”的饮食禁忌,相传源于汉朝祖天师张道陵。四不吃是指不吃牛、狗、雁、乌鱼这四种动物的肉。因牛一生辛勤劳作,于人有功,代表忠;狗看家护院,任劳任怨,代表义;(古有“牢字从牛,狱字从犬,不食牛犬,牢狱永免”的说法。)大雁失去配偶,终身独居,不再另寻新欢,代表贞节;乌鱼生子时,两眼昏花,无法捕食,小乌鱼便自动游入母亲嘴里,为其充饥,代表孝。天师以忠、孝、节、义教化于民,故“四不吃”的禁忌不但流传于道教,在民间也有很大影响。

道教忌烟酒吗?

正统道教弟子修内炼,是禁止抽烟的。烟属火,按五行相克来讲,火克金,在人体中肺属金,抽烟者久必伤其肺,对于内炼气脉运行也非常不利。另外就是在庄严的道教殿堂中,抽烟有失威仪,不文雅,对上圣高真也是一种不敬,所以道教在宫观殿堂上禁止抽烟。(现在多数正一火居道士不忌抽烟)

商周时期,掌管祭祀的官员称为“祭酒”,张天师在蜀中创立五斗米道,设二十四治,治首即称“祭酒”。祭酒原为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乃德高望重者才能担任,天师道沿用此名,说明早期道士所行宗教职能与原来的祭酒有相通之处。

《太上老君戒经》云:“不得嗜酒。”可见,道教的戒律中对酒是开许的。只要不过量,少许饮酒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通络活血,有一定的养生作用。

什么是功德?

功为善行,德为善心。心行合一,名为功德。努力行善,通过行善累积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德。功德不等同于利益。比如很多善信误以为功德等同于金钱,诵多少卷经文,做多少件好事,积累到来世可以换取相应的福报,这种善功名为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通过修行而获取的经验,福德等于金钱,金钱能用完,而经验不会消失。有大功德的修道人,是更容易得道成真的,所以道教提倡积功累德,《道德经》上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越是不计回报的付出,得到的回报就越是大,而不执着于回报,始终持守内心中的那份清静,就是功德。

北京符箓文化院

道教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
策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qianmua.com/jmsz/1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