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和睦文化图文
怡悦老师小青
老话常说,知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孩子,而能够改变一个孩子命运的是知识还是眼界呢?
寒门学子的将来又会遇到哪些重重的阻碍,命运又将该如何扭转呢?
在拉美那片充满魔幻色彩的大地,发生任何不可思议的事都不足为奇。
年上映的纪录片《垃圾场中仙乐扬》曾斩获30项大奖,它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神奇故事:巴拉圭一个垃圾场诞生了一个交响乐团,乐团成员都是贫民窟里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乐器全都是用垃圾制作而成,他们的演出则从垃圾场一步步走向了世界。
年3月,以该纪录片为原型的绘本《贫民窟的世界乐团》中文版面世。
通过一张张色彩斑斓、如音符般跳跃的图画,中国的孩子们得以认识遥远大陆上那群追逐梦想的孩子。
本期亮点
1、住在垃圾掩埋场的少年乐团
2、贫困孩子被老师和音乐改变了命运
3、洪水之后的重生
住在垃圾掩埋场的少年乐团
卡特乌拉小镇位于南美洲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以南10公里处,这里有一个巨大的垃圾场。
亚松森每天产生的大约吨垃圾,几乎全部都运往卡特乌拉的垃圾场。
虽然地处巴拉圭河的洪水泛滥区,卡特乌拉地仍居住着大约个家庭。
但是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垃圾场里有一个有40个孩子组成的乐队,叫做卡特乌拉再生乐团。
家长们不愿意离开这里,因为有垃圾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不用担心失业。
每天垃圾车都会载着腐烂碎屑垃圾到达卡特乌拉,他们因此终日与垃圾为伴,从垃圾中翻找挑选可再生的东西维持生活。或是变卖,或是自用。
(这栋房子的建筑材料全部都是从垃圾场捡来的)
就算生活在垃圾场,也可以有精神生活。
垃圾堆里,各种各样的磁带和音乐杂志,让人们爱不释手。
可是虽然垃圾提供他们生活所需,但是每天忍受着臭味和极高的温度,这样的生活环境可谓是越变越糟。
20多年前,孩子们还在河边玩耍,大人们在河边洗衣服。现在,卡特乌拉的河流污染严重,他们甚至得为干净的饮用水而努力。
到了下一代,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捡垃圾补贴家用,只有一半的孩子在上学。
很多孩子从小就没有了生活目标,没有书读,没有事做,天天在垃圾场组成的街道上游荡。
贫穷,似乎不配有未来,甚至想都不敢想。
没有外界刺激的话,长大后的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样,成为一个在垃圾堆里捡生活的人。
只是,命运眷顾了他们。一位老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和命运。
贫困孩子被老师和音乐改变了命运
天使老师出现
年,环境工程师法维欧·查韦斯来到卡特乌拉,他的工作进行无害化的垃圾处理研究项目,帮助当地家庭进行垃圾回收、分类、售卖,以提高他们的收入。
随着他对当地情况越来越了解,法维欧意识到,那些家庭的孩子未来也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在垃圾场工作。
在卡特乌拉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冒出一个想法,他想要让这里的孩子们拥有一点垃圾以外的生活。
于是,他决定教孩子们音乐,让孩子们有追逐梦想的机会。
他小的时候学过音乐,还有过合唱团指挥的经历。
音乐课一经推出,消息很快在卡特乌拉传开,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其中。
有些是为了自己年轻时的音乐梦,有些是孩子自己的要求。
只要机会,每个人都希望努力向上生长。
(这位奶奶直接给孙女报名了。她之前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歌手,喜欢摇滚乐,喜欢披头士。)
虽然法维奥在这里的垃圾回收项目失败了。但是他觉得音乐可以改变这里的孩子。他可以做些什么!
“以前我以为自己有办法彻底解决垃圾问题,但现实告诉我,没那么容易,我之前来这里参与的垃圾回收项目,已经失败了。
因为我们要想改变,就得从源头开始。但是这场失败,却让我想要把乐团好好地发展下去。”
法维奥自己的乐器加上别人捐赠的乐器,远远不够孩子的数量,没法做到人手一件乐器。于是,他得想办法弄点乐器。
垃圾可以成为房屋的材料
也成为制作小提琴的材料
在卡特乌拉,小提琴比房子还值钱,垃圾场里的孩子不可能有钱买。
哪里能有乐器呢?
”法维欧说,“幸好我在垃圾场遇到了古拉一——名能工巧匠。古拉看到我教孩子们音乐,就跟我说他可以用垃圾制作乐器。因为他有一些做木工的经验,希望可以帮助他。
法维欧向古拉展示了一把小提琴,古拉量好了小提琴所有部分的尺寸,便出去找材料。
结果,古拉找来一个铁罐,对法维欧说:“我就用这个做小提琴。”制作过程并不容易,古拉也不知道他做出的小提琴能否拉出美妙的音符。
经过多次试错,古拉终于将成品交给法维欧。
“拉动琴弦的那一刻,真是太美妙了!”法维欧说,“那就是一把真的小提琴。
烤箱托盘成为了琴身。(是不是想起了电影《钢的琴》)
小提琴上的系弦版是吃饭的叉子。
一开始,这个乐团只有小提琴。小提琴也是尼古拉斯成批生成的乐器。
后来,经过了一次试演之后,法维奥有了另外一个想法,他想让这支用特殊乐器演奏的乐团,成为真正的交响乐团。
同时,为了满足孩子的多种音乐需求,法维奥让一些孩子组成了摇滚乐队。
音乐的需求上来了,尼古拉斯开始用垃圾材料,制造更多种类的乐器,大提琴、鼓、吉他、萨克斯、笛子等等。
水龙头、木铲子、鞋跟都是制作乐器的材料。
他用一个油罐做大提琴的琴身,调音弦轴则由木勺、水龙头和高跟鞋跟组成。
古拉继续大显身手。他用一张x光片做鼓面,放到阳光下面,鼓面上能清晰看到不知是何人的身体透视。
最厉害的是下面这根降B调萨克斯,是用排水管、硬币、刀叉柄、硬币和啤酒瓶盖做成的。
于是,每个上音乐课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乐器。这也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乐器很珍贵。乐团里14岁的第一小提琴手玛利亚说:“我不在乎我的小提琴是用废品做的,对我来说,它就是无价之宝。
我还有其他漂亮东西,比如手镯、戒指,还有项链,但我越来越不在意它们了。”
用垃圾材料制作成的乐器不会遭人惦记,所以,这些特殊的乐器反而是最适合这些孩子的:“这些乐器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不能出售,不能抵押,只有在孩子的演奏中才有价值。”
“许多人以为音乐最重要的是乐器的质量,但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人。
是人的手,使垃圾变成了乐器;也是人的手,使垃圾组成的乐器产生了美丽的音乐。我们的核心是人,没有人,这些都是无用的。”
用音乐开启孩子们的自尊
乐团的学习生活,教给了孩子们很多,首先是必须足够自信,如果不够自信,就演奏不好。
“他们可以对乐曲没有自信,但是必须对自己有足够自信。”“演奏时一定不要害怕。”
一开始,孩子们的音乐技能和整体性都比较差,在法维欧不厌其烦的指导下,孩子们演奏得越来越好。
乐团还教给孩子们,团队就一定要齐心协力,要互帮互助。
在贫困的生活里,人们很容易变得自私,做事只顾自己。当音乐联结起这些家庭的时候,孩子们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大家庭的感觉。
音乐带来了一种凝聚力。尤其是对家庭关系非常糟糕的孩子来说,音乐带给他们的还有家庭的温暖,支持的推动力。
这个女孩叫做塔尼亚,她的父亲脾气非常暴躁,而且还经常酗酒,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最后抛弃妻子和孩子,远离养家责任躲到了姑姑家。
这个姑娘的妈妈显得很苍老,她每天要忙着赚钱养家,没时间照顾孩子。
这姑娘就得像个妈妈一样照顾底下的弟妹几个。每当朋友们问起她的生活时,她总是沉默不语。
塔妮娅的妈妈听别人说,通常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难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塔尼娅的爸爸可以说是完全缺席了孩子的生活,可是当重要的事情出现时,还需要找到这位爸爸。
有件大事就是塔妮娅要跟着乐团去国外演出了。在巴拉圭,未成年人的父亲和母亲如果无法陪同孩子出国旅行,就必须去相关部门签署一份重要文件,准许孩子前往其他国家。
如果没有签字,孩子就不能去国外演出。老师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找到塔尼娅的爸爸,让他在一份文件上签了字。
家庭带来的压力让这位姑娘在刚进乐团的时候,总是沉默不语,演奏的时候也显得极不自信。
在乐团待的时间越长,这位姑娘脸上的笑容就越多。
她是一位很好的朋友,细心会照料团队的其他成员。团队也让她感受到了家庭中感受不到的温暖。
有一次,乐团的全体成员给她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会。姑娘说好了不哭的,可是当团员们唱起生日祝福歌时,她还是哭了出来。
这个乐团也让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发光发亮。
比如下面这个男孩,在8岁的时候,得了腮腺炎,那场病让他的喉咙和内耳受了伤,医生告诉他不能再继续打鼓了,那段时间他非常消沉,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我感觉好像有人拿剑刺中了我的心脏”。医生说让他使用助听器,他决定继续打鼓,“我不想轻易地放弃。”
由于孩子们演奏的乐器都是由垃圾做成的,就有人提议这个垃圾场上的乐团叫做“再生乐团”。
后来,再生乐团的名声传到卡特乌拉之外,孩子们被邀请到亚松森的音乐厅表演。
孩子们虽然紧张,但演出非常成功,台下观众看到这些由垃圾做成的乐器演奏出《欢乐颂》的优美片段,被深深震撼了。
他们去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演出。之后,卡特乌拉乐团还去了很多国家演出。
美国重金属乐团Megadeth知道了这个神奇的乐团之后,成为了他们的粉丝,还亲自来到卡特乌拉看望他们。
年,他们还成为了美国重金属乐团Megadeth的表演嘉宾,和自己的偶像同台演出,是他们做梦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乐团里的孩子们为了梦想在奋斗,关于未来,他们有的想成为小提琴手;有的想成为社区老师,给别的孩子一个做梦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孩子到乐团上音乐课。现在,乐团有了自己的教学楼,可以容纳多名学生来学习音乐。
再生乐团的名声也传到了邻国巴西,孩子们被邀请前往年的“里约+2o”峰会表演,那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会议。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法维欧鼓励他们保持自信和勇敢。
巴拉圭规定,孩子出国需要父母签署许可证明。阿达在乐团的好朋友塔尼亚便遇到了问题—一她父亲丢弃了她和母亲及弟弟妹妹,父亲从不看望他们,要想让父亲签字实在太难了。于是,法维欧多次到垃圾场对塔尼亚的父亲“围追堵截”,最后终于“逮”到那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并说服他签了字。
孩子们的巴西之行,是他们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住酒店、第一次看海,演出也非常成功。这次巴西之行让再生乐团在世界范围内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