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是北宋重文抑武的开端

自古以来,开国皇帝在打下江山后,都喜欢先向功臣下手,越是具有军事才能的武将,就越是危险。

比如韩信,与张良、萧何同为“汉初三杰”,却只有他被残忍杀害,另外,彭越和英布两位名将也被刘邦所杀。

朱元璋夺得了天下后,由于性子多疑,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一律找些理由杀掉,大明朝三十四个开国功臣,他仅仅留下了四人。

和这些皇帝相比,赵匡胤的做法就更值得人称赞一些,他仅仅请功臣们吃了一顿饭,就杯酒释兵权,放这些功臣回去安享富贵。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经过政治军事的重重改革,宋朝最终走向了重文抑武的道路。

后周与北宋,皆是武将夺位而建

在唐朝灭亡后,我国经历过七十多年的混乱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具有的割据政权至少十几个。

在中原地区先后经历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政权被大多数人们认可。

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原本是后汉的大将,在部下的拥立下黄袍加身,建立了后周政权。

然而,由于郭威被后汉的最后一个皇帝刘承祐杀掉了所有的孩子,因此,他只能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干儿子柴荣。

柴荣虽然励精图治,骁勇善战,却英年早逝,没能统一天下。

他的儿子柴宗训,是个七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主政的太后也没有见识。

在公元年,辽国与北汉看着后周只剩下孤儿寡母,认为是个入侵的好时机,便联合举兵来犯。

一听说了敌军进攻,柴宗训和太后便被吓得六神无主,赶紧请教宰相范质。

范质是个有经验的大臣,他在脑中想了想满朝的武将,认为只有赵匡胤有能力阻挡这次危机。

因此,太后和小皇帝便派赵匡胤出兵击退敌军。

赵匡胤原本是郭威手下的将领,在柴荣时期也受到了重用,因为战功赫赫,而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一职。

然而,等到柴荣去世后,小皇帝和太后不信任手握重兵的赵匡胤,便从他的手中夺去了禁军兵权。

因此,在接到去边疆抗击敌军的命令后,赵匡胤并没有立即听命行事,而是先向皇帝要兵权。

确实,若是手下没有兵马,如何打仗?

柴荣

可若是给赵匡胤兵权,万一他解决了边疆战事后,来夺后周的江山可怎么办?

小皇帝和太后经过权衡,还是给了赵匡胤全国的兵权,毕竟此刻赵匡胤也没说要反。

没成想,在赵匡胤率军行到陈桥驿时,东京城内便沸沸扬扬的传出了“当立赵匡胤为天子”的谣言。

朝中大臣听了,陷入一片慌乱中,军中的将士们也听到了一些煽动性强的言论,比如:

“我们此次出征能否有命回来,尚未可知,皇帝又年弱,不通政事,要是拥护赵匡胤来当皇帝,那就有主心骨了。”

而这些谣言的背后操纵者,很可能就是赵匡胤兄弟二人,以及谋士赵普。

渐渐地,将士们心中都有了一个想法:拥立赵匡胤当皇帝。

赵匡义和赵普眼看时机已经成熟,便暗示将士们趁着赵匡胤酒醉刚醒之时,将黄袍披在他的身上,并齐齐跪下高呼万岁。

假装酒醉的赵匡胤揉了揉眼睛,表现得有些为难,他说道:“你们贪图福贵,拥立我为天子可以,但是你们日后必须听从我的命令行事,否则我绝对不答应当你们的主。”

底下跪着的将士们自然高声应道:“唯命是从”。

随后,赵匡胤也不去边疆打仗了,带领着将士们转身先返回了开封,逼着小皇帝禅位。

由于军纪严明,这次改朝换代几乎没有流血事件,也少有军士趁乱烧杀抢掠。

赵匡胤曾经亲眼看见过郭威是黄袍加身夺得皇位,如今自己的皇位也是如法炮制所得,而且取得江山后也没有多少人反对。

若是自己手下的将领再兵变,岂非江山又要易主?

因此,赵匡胤难免对武将生下猜忌之心,这也让他暗下决心:不能让武将掌握大权。

杯酒释兵权,善待功臣

公元年,不好意思以强硬手段夺取手下兵权的赵匡胤,以宴请的名义邀请了一些当年的结义兄弟。

比如石守信和王审琦,当年和赵匡胤共同在禁军中做事,关系非常好。

在赵匡胤回师之时,便是这二个正担任京城守将的人,从里面打开了城门,迎接赵匡胤军队进城。

在赵匡胤称帝后,论功行赏,将石守信等拥护自己登基的几个高级将领,都封为了节度使。

然而,节度使却并不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官位。

唐玄宗时期,就有节度使造成的安史之乱,之后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隐患一直未根除。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朱温,因为归附后剿灭黄巢起义立下了功劳,被封为了节度使。

没想到,朱温在地方割据势力扩大后,竟然率军反叛,将唐昭宗杀死,自己代唐称帝,成立了后梁。

因此,宰相赵普也曾经向赵匡胤建议过:“一个国家若想长治久安,就要削弱藩镇权力,将藩镇的精锐部队收归中枢。”

在酒桌上,赵匡胤喝到半酣时,便屏退了左右侍从,满面愁苦的说道:

“若不是靠着你们出力,我也当不上天子,可是我当了天子后,仍旧感到很痛苦,想着还不如你们日子过得逍遥,我如今是整天整夜的睡不着觉。”

石守信等人不明所以,连忙问他为何要这样说。

赵匡胤说道:“这个天子之位,又有谁不想得到呢?”

酒桌上的将领心中知道皇上这话另有玄机,便都纷纷说道:“陛下这是说得哪里话?这个天下就是您的,我倒要看看谁敢有异心!”

赵匡胤却表示:“你们当然没有异心,但若是你们的部下他日也想有这拥立之功,将黄袍披在你的身上,又该怎么办呢?”

石守信等人这才完全弄明白皇帝的意思,连忙跪下磕头痛哭,请皇帝给自己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便劝他们多享受金钱美人的快乐,这些将领纷纷点头称是。

第二天,这些将领都称病,请求辞去军中职务。

赵匡胤给了他们一些虚职,赏赐了他们非常多的金银,还用自己的女儿、妹妹与这些人结亲。

这种宽和的手段,让宋太祖没有留下杀害功臣的骂名,还如愿从将领手中收回了权力。

然而,凡事有得必有失,宋朝军事力量薄弱的局面也慢慢的展开了。

重文抑武,有利有弊

其实,宋太祖时期并没有重点实行重文抑武。

赵匡胤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收回了大权后,他想要尽快结束这纷乱的局面,统一天下。

在赵普的建议下,他选择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

他先后率兵收复了荆南、湖南、蜀地,雷厉风行,所向披靡。

在休养了五年后,他又用刚柔并济的手段收复了南唐与吴越,刚打算下一个对付北汉,赵匡胤就暴毙了。

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原名赵匡义)继承了皇位,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的强硬手段不逊于他的哥哥,上位后先灭掉了北汉,后来又去进攻契丹、辽国。

可惜,宋太宗自己在御驾亲征中受伤,后来又战争失败,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晚年的宋太宗也丧失了斗志,整日沉迷于文墨,并且开始重点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

首先,他禁止节度使与少数民族贸易,以避免地方财政收入过大。

其次,收回了节度使的任免权,地方的将领将直接由中央任免,免得节度使培养亲信。

随后,宋太宗选派一批道德学识较高的文臣,前去边境,与节度使共同管理军队。

最后,他又命令将军去学习文化知识,从整体上提升了宋朝的文化风气。

一系列措施下,导致宋朝武将的地位较低。

而且为了牵绊武将,他又规定:凡是在外征战的将领,家中的儿子必须要在朝中任职。

在宋太宗以后,宋朝的权力核心都让文官占领了,即便是枢密使这样一般由武臣担任的官职,也让文官来担任。

狄青文武双全,战功赫赫,却也未能得到文官的尊重,当宋仁宗提拔他担任枢密使后,便被文官集团盯住了,最终因为一点小事,便被罢免了职位。

重文抑武的局面一旦形成,既得利益者文官集团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阻挠武官掌权,即便是皇帝宋仁宗想要做出改变,也是无济于事。

难怪有人说,宋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重文抑武有利有弊,一方面,这一政策减少了内部叛乱,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增加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宋朝商品经济以及文化政治的发展。

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的指南针技术也大有进步,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个,程朱理学,被称为哲学思想的巨大飞跃。

另一方面,用文官来牵制武官,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若是敌方大军压境,会出现调度兵力不及时的情况。

重文抑武造成了宋朝军事力量薄弱、不得不对外纳贡屈辱求和的局面,甚至于让皇帝和百姓蒙受靖康之耻,使得岳飞这样的忠臣良将,蒙受千古奇冤而死。

对于文官过于优待的政策,导致文官行事愈发嚣张,贪污之风严重。

总之,文武兼重才是良策,宋朝对武将的防范过重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qianmua.com/jmfz/11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