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926/9491296.html
导读
医院里,同事们的家庭经济情况是怎样的?
来源:医脉通
作者:陈陈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高考在中国又称为国考,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称呼,缘由大致是因为这场考试会决定很多学子甚至是家庭的命运。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如果考得好,那在未来可能将再也不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对于城里的学子来说,高考也同样重要,这决定着他们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收入和体面程度。
所以在中国,但凡家庭里有一名高考生,那都是了不得的事。中国人把高考看得很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左右了很多人、很多家庭的未来。不过相对于高考,专业填报也同样重要。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古代,就有“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说法,对于高考专业的填报也同样如此。每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本科生因为高考志愿填报的不理想而退学重新参加高考,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国家来说,也浪费了一部分社会资源。
师范、医学和经济专业是每年填报的热点,尤其医学。在中国,医生这两个字背后所隐藏的含义不少,“稳定”、“体面”、“大医院”,甚至是“灰色收入”等都是它的关键词,当然“医患矛盾”、“劳累”以及“永无止境的加班”也是其特点。不过很明显,我们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光鲜的一面,至于相反面,最起码在高考填报的时候则不会将其纳入考虑范畴之内。
如今的中国医学教育在改革上基本已经奠定了方向——5+3+X模式。5是五年本科教育,3是三年专硕或者是三年规培,至于X,则代表着永无止境的学习。还有一种模式是5+3+3+X,多了个三年是留给学硕的。不管哪种教育模式,都需要告诉考生们和其家长们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已经不再是香饽饽。
那么,如果我们抛去情感因素,只是从家庭收入和未来发展方向去分析,以一种更加负责任的态度面对这群涉世未深、对于医学教育甚至没有任何概念的高考生来说,在当今医学教育模式下,什么样的考生,或者更确切点说,什么样的家庭适合学医,则是我在这篇文章里想解剖的。
为了区分需要,在这里暂且根据家庭收入将他们分为:普通收入、中产收入以及高产收入三个家庭等级。
普通家庭,可以学医么?普通家庭,顾名思义,主要以农民、工人阶级为主,这类家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收入不稳定,有时要看天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稳定往往就意味着生活的持续和幸福的来源。所以他们从内心里渴望稳定、寻求稳定,而教师和医生则是稳定的另外一种诠释,这也是为什么在农村家庭,有很多学子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首选的都是师范类和临床类。
比如以我的家庭为例来说,我哥学的是师范,我学的则是临床,进入到学校之后发现同学中有很多和我有着相似的情况。
图片来源:摄图网
普通家庭的孩子学医,有很多利好,当然利空也是有的,但利好大于利空。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主要是基于以下:
现在想要学医,本科学历只是起步,硕士、博士、甚至出国留学才是标配,可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家庭的孩子就需要完成这些标配。如果他愿意,本科五年读完就可以选择参加工作,医院(医院为主)找份工作并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想要从事儿科、急诊等科室,医院也并非没有可能,这是因为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医学人才比较匮乏,医院常年招不到医生,所以本科生就业并不如媒体说的如此艰难。而儿科和急诊科是医闹的重灾区,内行人都明白,不过这两年国家在严打之后好了很多,可这也抵不过儿科、急诊医生的流失。也是基于此,医院不得不降低标准来维持科室的运转。
虽然目前医疗环境整体不利于医务人员,但医务人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受尊敬的。一个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毕业之后穿上白大褂,无论这个病人身份如何,见了面也会喊一句“XX医生”。与此同时,医生在相亲市场上也占有很大的优势,很多丈母娘一听到你是个医生,婚事就已经成了一半。
当下中国,人人都说阶层固化,但这一点在医疗行业却不同。作为医生,首要的职责是会看病,只要你病看得好,会说话,人不傻,一般3~5年就会在当地小有名气,而这对于收入的提升和个人成就感的获得都十分重要,可见想要实现这一切并不困难。
当然如果你想更进一步,比如读个硕士也完全可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庭实在贫困的则不太建议学医,因为医学学费整体较高,年限长,回报周期慢,且回报率不高,这些都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家庭负担。
中产家庭,学医怎么样?在中国,中产家庭主要以老师、律师、公务员以及社会白领等为代表的群体,这类群体最大的特点是工作稳定,有着持续的现金流,对于未来也有着更高的追求。
而目前的医疗体系和医学生培养制度,在整体上其实并不利于中产家庭。因为对于中产家庭来说,财富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地步,他们想要实现财富的进一步增长和社会地位的上升,而目前,最少30年以内,中国的医生都无法像美国的医生那样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
既然本身就已经是中产,那自己的孩子再去学医,出来之后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个中产,两个中产加在一起并不会实现财富的跨越增长。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但是中产家庭比起普通家庭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不需要太担心经济问题,这也导致了很多中产家庭出来的医学生会一直往上读,因为他们的父母并不急着让他们挣钱,这也医院,我们看到的医学博士大多数都是家庭背景不错的,而家庭一般的则见到的很少。最起码在我遇到的很多医学博士里,他们完全不需要担心毕业之后的买房和结婚问题,因为他们的父母已经为其打理好了一切,而他们只需要继续往上念就好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经济基础决定了学历这个上层建筑。
按照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虽然中产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学费和挣钱迟的问题,但我们选择某个专业,抛去理想、信念这种精神追求以外,财富的增加以及社会地位的上升也是考量之一。
如果中产家庭想要实现财富和阶级的跨越,医学在整体上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相反,法学、经济学、金融等则是不错的建议。医院不可能看到一个三十出头的医生头顶光环,而在这些行业里则是完全可能的。
高产家庭,会选择医学么?在国外,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都会选择医学,一方面是因为未来收入可期,另一方面则是兴趣原因。而在中国,这种情况则并不多见,很多家庭条件不错的都不会把医学放入首考之列。
在我上本科那会,问过班里几个家庭条件相当不错的,除了有一个表示不知道学什么,就随便学学以外,其他的都是因为喜爱医学这个专业。不过我也不知道他们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反正毕业之后这些表示喜爱医学的同学都没有当医生,相反那个随便学学的现在成了医学博士。
富裕家庭,从字面上就可以想到,他们经济是宽裕的,如果学医,大部分也是出于兴趣使然,不可能说想通过当医生挣多少钱,这不现实,也不可能实现。在中国,能够挣钱的行业很多,但对于大多数医学生来说,医学并不在此列。
富裕家庭的孩子学医,虽然也是学,但毕业之后会不会从事这个行业则是很大的未知数。要知道作为一名医生,在刚工作的前几年,其实是非常累的,即使熬到了中期,职称晋升、论文要求、一线值班等又都让人头大。一来二去,则很多人就离开了一线。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目前医疗环境下,无论富裕家庭的孩子怎么选择,他们都不需要过多担心未来问题,就像开饭店的老板无须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饱一样。他们凭借兴趣走进医疗这个行业,也有可能因为兴趣消失而离开这个行业。人生的选择有很多种,这也是他们家庭所赋予给他的权力。
后记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告诉考生们,当下的医学教育并不适合所有人,我们还需要考虑家庭经济情况、未来收入问题以及个人能否应对工作强度、医患关系等,因为只有真正地去了解这个行业后,还毅然决然的选择那才是真的热爱。
如果学到一半,或者学成之后不再从事临床工作,无论对于一个家庭,还是这个社会,甚至是我们的国家来说,都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问题来了:医院里,同事们的家庭经济情况是怎样的?属于上面三种的哪一类呢?
参考资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