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一老宅子变身ldq

吡美莫司乳膏价格贵不贵 http://pf.39.net/bdfyy/bdfzd/140228/4345616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排头兵,浦东汇聚了高楼林立的陆家嘴金融城,亲子欢乐的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先行先试的自贸试验区。这片承载了“中国梦”的土地上,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文物保护点处,共计处不可移动文物。

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以陈桂春住宅为代表,一批浦东文物建筑从着手保护,到后续修缮利用,都镌刻着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印迹,以及文保观念的转变更新。当老宅子变身为“打卡点”,老厂房变身为“初心地”,“工业锈带”变身为“生活秀带”,浦东也将越发变得“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

立新不必破旧

陆家嘴留下一座雕花楼

一个月前,位于陆家嘴中心绿地旁的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发出闭馆公告,进行消防、电气、安保、展厅等设备设施改造升级。这也是纪念馆所处的已有百年历史的“陈桂春住宅”近30年中第三次装修布展。青砖、红砖相间堆砌,窗门梁枋精雕细琢,建筑式样中西合璧,陈桂春住宅因此享有“浦东雕花楼”的美誉。尽管市民游客目前无法走进陈桂春住宅参观,却无碍欣赏这座雕花楼的美丽。大家抬头看到的不仅有老宅上的飞檐翘角,也有塑造陆家嘴天际线的高楼——东方明珠、上海中心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在陆家嘴这样寸土寸金的区域,能够规划出一片10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地,保留下这座具有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建筑,无疑是高瞻远瞩的大手笔。”吴昌硕曾孙、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执行馆长吴越曾如是感慨。资料显示,这是近代沪上名流陈桂春的私家住宅,建成于上世纪20年代,又被称为“颖川小筑”。浦东开发开放前夕,这里住满了“七十二家房客”。年,浦东开发的号角吹响,浩浩荡荡的建筑大军挺进陆家嘴,开启从滩涂码头到世界金融中心的惊世变迁。然而,当时人们很难想象到,陆家嘴竟然也有值得保存的历史文化遗迹。年,陈桂春住宅在已被拆毁第一进院墙的情况下,同济大学学者联合社会各界人士奔走呼吁,最终浦东拍板保护下这座老宅的绝大部分。老宅经修缮保护与功能置换,年作为陆家嘴开发陈列馆对外开放。浦东新区文保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抢救陈桂春住宅,为陆家嘴留下一点“旧”,可以说是浦东开发开放后文保领域的标志性事件,背后折射出了观念的转变:彻底地破旧立新,并非是现代化的标志。飞速发展的浦东,并没有将历史抛在脑后。开发浦东也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让人们了解这片东岸热土的过往与底蕴。年,老宅启动第二次修缮,与前次相比更强调历史原真性。两年后,历史上与陈桂春交际颇深的海派艺术巨擘吴昌硕的纪念馆顺理成章安在了昔日“老友”家中。吴越表示:“很多国际友人第一次来浦东,希望他们看到高楼林立的同时,还能感受海派文化。吴昌硕在国际上知名度高,适合作为浦东的文化名片。”现已启动的消防电气升级和内部装修,将改变纪念馆照明设计单一、展陈方式落后的现状,增加恒温恒湿系统及安保硬件,满足长期展出名贵真迹的条件。修缮内容还包括修复地面法国花砖、墙面英国瓷砖,优化背景木墙面,提升顶部灯光照明,增加空调和消防喷粉等。预计到明年,重新开放的“颖川小筑”,外观将更接近历史原貌,内在设施则将大大提升市民游客的文旅参观体验,进一步促进这座老宅的“活化”。

把握文旅融合机遇

文物建筑真正“活”起来

文物建筑的保护,不应该像“博物馆”一样供起来,更好的方法是让它真正“活”起来。小布了解到,与陈桂春住宅相仿,还有多座文物建筑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建设大潮中涅槃重生,并紧紧把握文旅融合的时代机遇,注入新内容,走近老百姓,焕发“第二春”。年为纪念张闻天诞辰90周年,位于祝桥镇邓三村的张闻天故居恢复了卧室、书房、客厅、厨房原状,并正式对外开放。年,张闻天故居被评为浦东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本,张闻天故居只有一幢老房子,体量不大。年,张闻天生平陈列馆建成开馆,年川南奉公路拓宽时又改造了停车场和景观绿地,整个场馆面积扩大了一倍,游客也越来越多。改造前,每年游客量约三四万人次,近年来年均都有约15万游客来故居参观,今年还成为了“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地点,并带动了邓三村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位于川沙的内史第,是一座名人聚居的江南名宅,宋庆龄、黄炎培、黄自、胡适、黄祖方等近现代名人,都曾在此居住,号称“浦东文化的根在川沙,川沙文化的根在内史第”。内史第的保护也曾走过弯路:在浦东开发开放前夕启动的旧城改造中,内史第的前两进被拆除,最后一进则被修复为黄炎培故居。年起,浦东耗资1.2亿元开展为期3年的内史第复建工程,重建了第一、二进宅院,恢复了老宅昔日的风采。文物建筑,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更能带来旅游人气与更长远的发展潜力。随着文旅融合进程的加快,文保观念的更新,除了那些雕栏画栋的老宅子,“锈迹斑斑”的老厂房也获得了新生。工业遗存在审批后通过修缮利用,变得可游可观。在杨浦大桥下的东岸滨江,浦东最具震撼力的工业巨构——有“亚洲最大容量散粮筒仓”之誉的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年启用,不到10年就随着滨江产业升级而停工。它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经保护与改造,以筒仓艺术中心的身份全新亮相,实现了从“天下粮仓”到“艺术集散地”的华丽转身。目前,筒仓正在举办“四史”学习教育展,它与不远处的浦东新区文保单位、由浦东开发办公室改造而成的浦东开发陈列馆一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民生码头往西2公里,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始建于年的祥生船厂旧址,则变身为充满历史感和工业感的艺术商业空间“船厂”。回溯历史,年11月建立的祥生船厂党支部,这是上海机器业中第一个中共基层支部。在如今的1.6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内,植入艺术品商店、汽车展示厅、江景文化餐厅、画廊等业态。商业空间旁,还有一座座的中型剧场——时尚艺术中心,成为前沿、时尚、跨界、创意演出的汇聚之地。剧场里,原有的船厂结构、曲折的烟囱、几何线条的支架、生锈的铁管、风化的混凝土柱子全都保留了下来,同时又进行二次改造利用,老旧的蒸汽管道被改造成空调和送风管、废弃的旧工业材料被设计成标识牌,令人脑海中不时浮现百年前船厂工人忙碌的身影。岁月产生的锈蚀美感,工人运动的红色记忆,以合理的方式延绵至今。在22公里滨江东岸贯通工程中,还有众多粮仓、煤仓、工厂车间等工业遗存,被改造为有温度、有趣味的城市文化空间,成为市民感知浦东记忆、感受美好生活的载体。浦江东岸昔日的生产岸线,转型为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昔日的“工业锈带”变身为“生活秀带”。明年,浦东还将继续推动文物与文化旅游相融合,深化“建筑可阅读”活动。一方面,有条件推动更多的文物建筑免费对公众开放,并且串点成线。在依托陈桂春住宅、黄炎培故居、张闻天故居等文物建筑,推出行走陆家嘴、川沙古韵游、红色张闻天3条微旅行线路的基础上,明年浦东将再推出一批经典线路,促进文旅融合。另一方面,将更新各处文物铭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qianmua.com/jmfb/7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