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伟小宝
英国的哈里王子自从订婚以来,各种新闻不断,前段时间的大新闻则是哈里王子宣布不签婚前协议了。
这个新闻一出,我发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英国人普遍都很激动的表示,“真是愚蠢的行为”,国内的媒体和网友则是一片感叹哈里王子情深似海。
这情形跟当初哈里王子恋情被曝光后有些相似,看下国内媒体对这位未来王妃的称呼都是“人生赢家”,随便一搜都是各种盘点梅根为什么能嫁给王子的文章。
英国这边又恰恰相反,英国的媒体不仅直接给梅根取了个外号叫"DuchessofDrab"(木夫人),甚至之前梅根出席皇室的圣诞聚会,与一众皇室成员共度圣诞的时候,就是因为向围观民众挥手做鬼脸这一举动,却引发了英国人的普遍不满。更有人以梅根不够庄重为由,发起网上请愿要求她婚后不可以有正式封号。
咱们这边到处传扬成功学,讲逆袭,推崇各种人生赢家的地方,估计很难理解英国人这种心态。
《泰晤士报》著名专刊作家约翰·凯瑞曾经在他多篇文章中怒批英国人这根深蒂固阶级分层心态“不列颠式的势利根深蒂固,这从大众对王室的迷恋就能看出来!”
除了批判了腐国民众过分迷恋王室和贵族,他还认为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态让英国的私立学校长盛不衰。
在他的文章里特别提到了英国的伊顿公学。对,就是那个抖森啊,小雀斑啊,上过的伊顿。
△小雀斑和威廉王子是伊顿同学
凯瑞认为,有特别大一部分的英国人的这种势利天然认为贵族高人一等,而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即便是高智商,也没有权利随便去伊顿读书。他认为伊顿的精英教育,使它成为英国阶级固化的一个缩影。甚至于,“伊顿成了一个陶醉于自己世界的精英世界”。
△抖森和小雀斑伊顿时期的照片
事实确实如此吗?最近我刚好看了一部关于伊顿公校的纪录片,这部片子恰好揭示了另一种值得我们思考的生活。
BBC跟拍了三个学生去伊顿公校,这是英国最有名的私立中学,聚集了一群英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有钱贵族,毕竟伊顿校友是英国首相,哈里、威廉王子这个阶层的。
伊顿学费一年磅,所以里面基本是一群贵(族)N代、富N代了,英国贵族是世袭制,用咱们的二代说法有点不符了。
以咱们吃瓜群众的想象力,大概会以为这就是一场现实版的F4,天天上演霸道总裁爱上你的戏码,虽然是一所男校也禁不住这是在腐国啊,那上演的就是霸道总裁爱上王子的故事吧!风花雪月、一掷千金、打架斗殴反正学习是没有时间的!
谁想到这所学校执行的是传统教育,没有风花雪月只有上不完的课和做不完的作业。
他们的外语课程就有俄语、西语、法语和拉丁语。这次跟拍的三个学生是公立学校申请进去的,他们原来都没有学拉丁语,去伊顿以后要额外的上拉丁语课来跟进伊顿拉丁课的进度。
他们每天七节课,一节课40分钟,每次作业老师评分以后都直接课堂点评,学生之间有竞争,都想考的比对方好,这一点看来和咱们国内老师习惯是一样的。
他们在伊顿的每一天都不轻松,看起来没有父母追着你学习,也没有人让你做作业,但是想要继续伊顿生活就不能放松。
像《人生七年》里的精英阶层小孩一样,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规划,知道自己要想达到目标就要刻苦努力的学习,这是唯一的出路。
这些人诠释了比你有钱的人还比你努力这句话!
这次跟拍的三个男孩都是普通家庭的小孩,亚裔小男孩11岁时就已经取得英国大学入学考试A-level数学考试的A了,他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申请到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
这所学校每年会有几个全额奖学金的名额,给这些优秀又努力的小孩子。
我们都知道英国的阶层固化,“跑步机家庭”说的就是底层孩子怎么跑都很难跑过自己的阶层。
这种贵族学校都是给精英阶层准备的,底层和中产的一部分孩子都是去公立学校,他们公立学校执行的就是我们说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伊顿的传统教育在伊顿很成功,可是看国内最近关于减负和治理课外班的言论,就知道大家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还是很没有信心,追求的还是素质教育。
这是前段时间俞洪敏关于整顿课外班的言论,底下一片支持声,我可以理解这些人为什么支持取缔补习班。
在他们脑子里觉得中国教育是填鸭式的,太落后,应该像西方学习素质教育,天天开心的玩耍,这样才不会耽误他们孩子得诺贝尔奖!
但是中国教育真的如此不堪?禁锢了你孩子的思维影响了她的创新吗?
最近几年拍过很多关于中外教育对比的纪录片,有中式教育在英国,也有上海学生参加PISA(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还有哈尔滨69联中学VS丹麦Z班(年),看到的结果也很意外,传统教育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不堪。
中式教育在英国的大结局是中国教师完胜,学生成绩大幅度提升,最后很多学生也很认可中国的老师和中国老师上课的方式。
上海学生参加PISA,数学、阅读、科学三项测试,上海学生全部第一。
上海学生代表了中国最优秀的那一部分,《哈尔滨69联13班VS丹麦9级班》这部纪录片则能代表中国大部分重点公立学生的水平。
参加节目的两所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公立学校,这次测试内容为四项:阅读、数学、团队协作及创新、英语。
最后结果是中国学生3:1取胜,只有英语一项是落后了。
最意外的是团队和创新这部分赢了下来。
这可是被全世界吐槽的教育体系啊,包括丹麦学生和校长也认为中国学生这一项会输。
这是专家对团队合作给出的评价:互相听取意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目标明确,专注于任务没有打闹浪费时间。
创新这部分中中国学生在思维拓展这一点上,得分非常高。
这说明传统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大。
阅读测试中国学生平均分胜出,但是13道题全对的只有两名丹麦学生,对12题的也是丹麦学生更多,丹麦平均分低是因为答对不到6道题的学生太多,而中国学生全部答对了6道题以上。
这个数据很小,也能间接的说明传统教育对差生是能保底的,不会太差。
这得益于传统教育强制大量时间的投入,没有自控力的学生也能够完成整个学习计划。
丹麦教育对优等生怎么样呢?采访过程中班里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因为提到上进心哭了,因为在他们班级里“上进心”是一个被其他同学疏远你的理由。
这个女孩是中国家长喜欢的学生:学习成绩好、家境富裕、家长重视教育。
但就是这么优秀的学生就只是因为优秀被孤立,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还有什么理由好好学习呢?
班里另一个成绩好的是移民,他和女孩子相同点就是:家境富裕、父母重视教育,父亲告诉他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找到好工作。
素质教育的特点:家庭富裕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孩子最终的成绩。
家庭富裕才有时间和能力去支付孩子公立教育以外的教育经费,很快就会出现大家不想看到的阶层固化。
中国有很多贫困家庭出来的学生考上了、,这就是传统教育对比素质教育的优势。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中国教育“瘦身”“减负”,希望学生有个轻松快乐的在校时光,那你知道减负实际减得是什么吗?
“减负是让富人的孩子花钱买教育”这句话我是很认同,丹麦班里那两个好学生还有国外最好的私立中学都可以验证这一点的。
看完这些对比,有没有觉得我们现在的改革正走在丹麦公立学校的路上?丹麦的公立学校两点放学,我们现在也两点放学,少留作业,考试变得简单,不让公布分数,怕孩子自尊心受不了,降低学校课业的难度,保证差生也能学会。
这种追求快乐教育在亚洲我们并不是第一个,日本曾经效仿西方国家,周末休两天,降低课本难度,提早放学,然后实施了这么多年,效果怎么样?
他们拍了一部《宽松世代又如何》,用“没有野心”“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协作性”的第一代“宽松世代”过着并不不轻松的人生来反思他们追求的素质教育。
减负的校园生活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创造力,却让他们变得不想竞争、没有野心、没有团队协作性。
在一直减负的今天,家庭教育尤其重要,传统教育因为在校时间长,老师更权威,学校负担的责任大,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就比较小。
素质教育导致学生在校外的时间变长,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就会变大,打个比方就是本来要在学校跟着老师完成作业好好学习,结果变成天天回家看着父母追剧玩手机,你说孩子能学习好吗。
伊顿那些小孩肯定不是生下来就知道努力学习、规划人生的,他们生活中接触的家人一定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他们只有努力才能成功。
家长要做的不是给他们减学习难度、时间的负,是不指责他们考试成绩不佳、不拿他和别的孩子比较。
任何时候支持他们,相信他们,给他们鼓励才是合格家长打开的正确方式!
伟小宝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