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治疗 http://pf.39.net/bdfyy/qsnbdf/220503/10760515.html
中国古代最出名的平民富豪是谁?沈万三。
从明代起,沈万三几乎就是富豪的代名词,到明中期时,就已经成了年画上的财神。
明嘉靖时期,浙江嘉兴有位丙辰进士,花两银子买了个吏部考功司主事的官,当时人称“沈万三官”。
在万历年间风靡一时的《金瓶梅词话》里,潘金莲曾两次引用谚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
彼时距离沈万三的时代已有近两百年。
可见,沈万三确实是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人物。
那么他到底富到什么程度?
△沈万三画像
01
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号万山,苏州人士。
祖上居住在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镇沈家漾,其父沈祐是商人,家境殷实。谁知突遭水灾,妻子染疫死亡。沈祐用一条渔船带着四个儿子,连夜逃到距南浔几百里外的周庄。后来老大老二不幸夭折,只留下老三沈富和老四沈贵。
沈家在周庄主要靠种地为生,虽然他们的地是低洼地,只出产芦苇和茅草,但沈家人靠着自己的辛勤劳作,也积累了一些家产,沈万三和弟弟可以子承父业。
即便如此,像沈家这样的小富农家庭在江南一抓一大把,怎么“首富”的称号就到了沈万三头上呢?
自宋朝经济重心南移以来,江南地区经济欣欣向荣,可在蒙古人的统治下,百里鸡犬不闻。红巾军起义的时候,喊出这么一句口号:贫极江南,富夸塞北。
有元一代,整个江南的税赋是北方的两倍,还有其他的金银盐铁税等,江南地区的赋税都高于其他地方。
这些民脂民膏都送去哪里了?塞北,都被送给那些有战功的部落酋长和军队首领,以及元朝皇室和漠北宗王了。所以元末农民起义的时候,才会喊出这么一句口号:贫极江南,富夸塞北。
△沈万三塑像
如此穷凶极恶地搜刮百姓财富,短时间或许可以,但绝非长久之计,否则激起民变是迟早的事。可元朝管理层都在忙着喝酒、滥交、谋杀,哪里顾得上研究管理、赚钱的学问。
这可怎么办?蒙古人想了一招,引进色目人。
色目人的范围很广,包括突厥人、粟特人、吐蕃人、党项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这几个是出了名的会做生意。所以蒙古人西征时,常常把他们带在身边,替自己管理财政,与西方人进行贸易。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
凭借这项过硬本领,色目人成了仅次于蒙古人的二等公民。
为了迎合蒙古人捞钱的想法,色目人想了个坏主意:商人在规定时间内将税款一次性交齐后,就能在规定区域向百姓征税。
明眼人一看这就是个坑,可蒙古人居然同意了。
若是汉人不配合怎么办?没关系,我们可以来个“以汉制汉”,培养一群买办,把收税权力拍卖,层层下发,总之有的是法子让农民乖乖掏钱。
果然政策一出,全国各地的豪强商贾都嗅到了这个“商机”,纷纷抢拍收税权。
△聚宝盆
举个例子,过去一个地区一年的税收是万白银,若是把收税权拍卖,可能收到两倍甚至三倍的税款。
靠着这个法子,中央财政进项颇丰,只是苦了百姓。
豪强地主花大价钱买来收税权,自然要成倍收回去,这些钱从哪来,他们可不会关心。更不会关心此时的安徽凤阳,一个叫朱重八的孩子,他的父母和兄弟已经被饿死。
沈万三就是这些买办集团中的一员。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江南的白银像流水一样,流入塞北苦寒之地。
02
农业社会的致富道路无非这么几条,外贸、高利贷和土地兼并,沈万三自然也不例外。
首先是外贸。忽必烈继位后,将首都迁至北京,更名大都。初为统辖全国的首都,人口竟暴涨至80多万,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
元朝时朝廷每年的粮食赋税约万石,有万来自江南。如何把巨量粮食运到北京?忽必烈干了一件历代皇帝都不敢干的事。
他命罗壁、朱清、张瑄三人不惜一切代价开辟一条海上航线,后两个人还是江湖上无人敢惹的海盗!
△沈万三影视形象
这条从浙江到大都的新航线总计里,全程跨越东海、黄海、渤海三大海域。有了这条新航线,粮食最快10天就能从浙江抵达大都,损耗也从25%降至1%。
海运不仅解决了忽必烈的麻烦,带动了沿海地带经济的发展,更让我国沉寂落后的海岸线活跃起来。
与东南亚、西亚甚至北非的海上贸易航线枝繁叶茂,多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海上丝绸之路,也因为这些海运航线愈发强大……这些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呈现出令人惊喜的蝴蝶效应。
沈万三就是站在风口的这只“猪”,他利用海运将内地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运往海外,再将海外的香料、珍宝运回国内倒卖。
他牢牢抓住政策和时代的红利,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03
当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
沈万三搞外贸的原始资本又从哪来?农民。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赋税繁多,国势日趋衰弱,再加上连年灾荒,农民走投无路破产是常有的事。
是饿死还是卖地,农民也没有选择。
就这样,靠着天灾和时局,沈万三积累下了不少田产,破产的农民则成了给他打工的。而沈万三则成了“运输大队长”,农民辛苦生产出来的粮食布匹,都给他运到塞北。作为回报,蒙古人将放高利贷的权力给他,形成一个闭环。
△朱元璋影视形象
在这种集团式的盘剥之下,江南人民苦不堪言。
这还远远不够,为了发挥土地的最大作用,沈万三们给土地划片种植作物。比如苏东种粮食,苏北就种茶叶,苏南种桑叶。
这种模式虽好,但很容易爆雷,极其不稳定。丰年还好,种茶叶和种桑叶的可以卖钱买粮食,若到了荒年,手里有钱也买不到。
怎么办?好办,既然本地没有粮那就从外地进口,这一倒手又能赚一大笔。
就这样,白银、土地、粮食都集中在了沈万三这些人手里。
04
资本家赚够钱后首先想的是什么?就是如何守住这些财产,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元末。
所以在看到私盐贩子张士诚起兵造反后,沈万三立刻双手把钱奉上。
沈万三在财力上大力支持张士诚,张士诚在政治上庇护沈万三,二人合作亲密无间。张士诚在苏州统治十余年,沈万三稳居富豪榜榜首。
最终朱元璋统一了天下,把元朝人和色目人一同赶出塞外。
大明朝建立伊始,沈万三敏感地嗅到:时代变了。
△朱元璋画像
资本是没有祖国的。
沈万三的第一反应是,必须要重新站队,马上向新领导表示自己的诚意。
洪武二年(年),朱元璋准备在南京建都城,并扩建应天城,沈万三出钱出力,“助筑都城三分之一”。
关于筑城,明末《云焦馆纪谈》里有明确记载,朱元璋和沈万三约好同时开工,结果沈万三比朱元璋提前三天完工,大大驳了皇帝的面子。
为了进一步表示诚意,沈万三主动向朱元璋提议,可以以自己的百万黄金,代替皇帝犒赏三军。
然而这一次,沈万三有些用力过猛了。
原本朱元璋就是穷苦出身,对富豪有天然的仇恨,如今沈万三竟还敢大言不惭地要给天子的军队发军饷,这可是犯了大忌。
朱元璋发怒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乱世之民,该杀。”
马皇后赶紧劝朱元璋,刑罚是诛杀不法之徒的,一个老百姓富可敌国,他自己就会招来祸端,陛下何必多此一举再杀他。
听了马皇后的话,朱元璋气消了大半,留了沈万山一命,把他流放到了云南。
沈万三出事后,沈家也开始逐渐败落了,但这个过程是渐进的。
△沈万三影视形象
洪武二十一年(年),彼时沈万三已过世多年。当时沈家的姻亲、正三品官员莫礼来访,见沈家日常用具一应都是极品,做宴席用刻丝(丝绸中的精品),喝茶用紫定器(定窑中的至尊),搁筷子的都是羊脂玉。
莫礼感叹,沈家果然是富豪之家!只是现在皇帝正打豪强,沈家还如此不知收敛,恐怕还得遭殃!
果不其然,不到一时间,江南的富豪们几乎都遭厄运。
洪武二十六年(年),“蓝党”案发,蓝玉被处死,株连则在全国蔓延。沈万三的儿子、女婿甚至姻亲全被牵连,或处死,或充军,谁都没逃过。
《乾隆吴江县志·旧事》载有胡蓝党犯人沈德全一家的处置细节:
二月二十日载:“正党与户下户丁都凌迟了,十岁以上的小厮都发南丹卫充军,十岁以下的送牧马所寄养,母随住;一岁至三岁的随母送浣衣局,待七岁送出来。”
真可谓惨不忍睹!
纵观沈万三的一生,他没有因为攀附皇权得到多少好处,反而因用力过猛招来杀身之祸。
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商人本来就是影响皇权的不稳定因素,更不必说沈万三这个级别的豪绅地主了,可他不仅不知收敛,还屡次犯大忌。
伴君如伴虎,他不死谁死?